我在现代留过学要离刺荆轲

第530章 难道他是天生的帝王?(第2页)

 作为积年老吏,他们太清楚,蚕盐钱一旦罢废,后果是什么?

 后果就是,地方官府将因为缺钱,而无法做事。

 因为蚕盐钱和商税的过税以及王安石变法增加的宽剩钱,就是如今大宋天下州郡为数不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也是他们维持自身运转的

主要经费。

 朝廷固然可以嘴巴一张,取消掉蚕盐钱。

 可地方上很多事情,从此就没有办法做了。

 于是,地方为了做事,就只能临时征税。

 而大多数临时征税,在最后都会随着时间演变,成为苛捐杂税的源头。

 这反而会加重百姓负担!

 这才是蚕盐钱无法取消的真相。

 在大宋强本弱末的国策下,一切税收归中央。

 地方上能支配的资金本来就少。

 砍掉蚕盐钱,等于砍掉地方财政的一条胳膊。

 心中虽然吐槽,但嘴上,他们也只能服从:“陛下发仁圣之心,推恩天下,泽及万民,臣等为天下贺。”

 行吧,行吧!

 这天下社稷是您的。

 我们胳膊拗不过大腿!

 他们也理解。

 毕竟,官家年少,圣质仁厚,孺慕圣人之道,想为民做主,想给百姓减轻负担。

 这是好的。

 只是,这世界太复杂了。

 并不是非黑即白。

 有时候,上位者眼中的好政策,落到下面却会害死无数人。

 甚至,一些在北方反应良好的政策,一旦挪到南方,就可能导致很多人家破人亡。

 官家年少,不知道这些,没有吃过教训,会有些天真的想法,都很正常。

 等他吃了亏,等他长大了,自然会知道轻重的。

 就是……这中间的时间,天下恐怕要添不少无辜亡魂了。

 但……

 没有办法!

 他们只能牺牲掉了。两位宰相都在心里悠悠一叹。

 然后,他们就听到了小官家那稚嫩的声音。

 “既如此,朕就和两位相公,说说朕的一些想法……”

 “若有不足之处,请两位相公及时的匡正、指正,勿因朕之言而有所顾忌!”

 说着,赵煦也看了看屏风后的范百禄。

 他自然也很在乎自己的形象。

 可惜!

 他没办法亲自去看,自己实录里的文字。

 只能通过石得一、刘惟简、冯景等人,悄悄的隔三差五去看一趟。

 韩绛和吕公著却在听到这个话后,都抬起头来。

 什么意思?

 官家不是要罢废蚕盐?

 是要改革?!

 便见着殿上的小官家,对着身边的内臣冯景伸了伸手:“冯景,且去将福建观察使、判泉州事蔡公的实封状取来。”

 “另外,将知登州事苏轼、知明州事陈睦本月的实封状都给朕取来。”

 “诺!”

 冯景领命而去。

 两位宰相听着,面面相觑。

 实封状?

 蔡确、苏轼、陈睦给官家进了实封状?

 而且,在里面都谈及了蚕盐钱?

 他们提了什么意见?

 两位宰相开始好奇起来。

 心态也在这个时候放宽下来。

 因为他们发现了,小官家似乎并不想一纸诏书,就直接罢废掉蚕盐钱。

 他似乎是想改革蚕盐钱!

 这……

 两位宰相顿时精神一振。

 若是能找到一个办法,改革蚕盐钱的弊端,恢复其济贫的功能,又不影响地方官府的税收。

 那就真的是善莫大焉了!

 可问题是——这可能吗?

 自古,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这样想着,那位官家身边的大貂铛就带着三封劄子,来到了殿上。

 “将蔡公等的实封状,与两位宰相看看!”小官家吩咐着。

 于是,那三封实封状,被送到了两位宰相面前。

 韩绛和吕公著伸手接过来,开始传阅。

 然后,他们两个就发现,这三人的实封状,根本没有讲蚕盐的事情。

 只是在和天子汇报,他们在各自辖区做的事情,同时也报告着他们按照天子旨意,所做的那些事情的进度。

 而他们在实封状里,提及了同一个事情——大奥。

 比如说,蔡确报告说:自蒙官家德音,予臣指挥,并赐大奥图纸以来,臣奉旨意,于泉州建大奥,以广船舶,今已建船百余云云。

 然后就是这些船的尺寸、大小和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