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要离刺荆轲

第568章 见贤思齐(第2页)

 今天这个阵仗,其实已经很克制了。

 禁军们还没有展开他们的完全体,连十分之一的本事都还没有发挥出来。

 想要看到禁军们的全部实力,那还得去金明池。

 每年四月,金明池的龙舟比赛。

 那才是真正的盛会!

 看过的人,没有不叫好的。

 每次金明池大赛,都会吸引整个开封府的百姓前去围观。

 甚至还有不远千里来汴京,只为看一看金明池的表演的人。

 金明池的龙舟表演,观众人数低于三十万,都算是失败的!

 在封建社会,一个可以吸引三十万以上的观众的表演。

 你可以想象一下,大宋禁军们的杂技和魔术,有多么的厉害了。

 赵煦回忆着上上辈子,那几次亲临金明池,与民同乐的景象。

 就抿了抿嘴唇,脸上多少有点羞赫。

 大宋的在京禁军们,除了打仗不行,其他的都行!

 吃喝嫖赌玩乐,样样在行。

 还特别有艺术审美,他们修的院子,建的工程,美观简约,质量过硬。

 他们表演的杂技和魔术更是精彩纷呈。

 满清的八旗子弟和他们一比,都要黯然失色,自愧不如,钦佩不已。

 好在,赵煦早就认清现实了。

 对在京禁军们的战力,也不抱有任何希望和期待了。

 所以,在略微尴尬后,赵煦就恢复了正常,然后扭头看向身后。

 “文太师、张节度、冯节度、郭节度、孙学士、,可上前来,与朕同阅凯旋大军。”

 文彦博、张方平、冯京、郭逵、孙固五人,作为元老大臣,自是受邀登上了宣德门。

 而且,被特旨允许,在御前相伴。

 五人一听,当即拜道:“臣等不敢。”

 “无妨!”赵煦微笑着:“今日大军凯旋,又逢太母圣节,朕与民同乐,自也当与元老同庆!”

 “此祖宗厚遇士大夫元老之制也!”

 五位元老这才再拜:“臣等谢陛下隆恩。”

 然后美滋滋的持着朝笏,到了赵煦身旁,虽然有御龙直的阻隔未能进入赵煦身边三步之内,但他们还是深感荣幸。

 特别是冯京和郭逵,一张老脸,都已经涨红。

 赵煦又对城楼两侧持芴躬立的宰执们道:“诸位爱卿,也且上前来,与朕同庆。”

 “诺!”宰执们当然不会拒绝这种好事。

 ……

 此时,城楼下钧容直的骑士们,已经吹奏着各种乐器,走向了御街对面,而御龙第一将的凯旋大军,则已经出现在了御街尽头。

 穿着山文甲,戴着凤翅盔的狄咏,率着一个指挥的骑兵,缓步而行。

 这些骑兵手中,都持着一件件器物。

 有甲胄、头盔、旌旗、官印。

 还有人提着一个个木匣,匣子里装着的是,被斩首的贼寇大将。

 交趾太尉李常杰、广源州刺史杨景通、北件城太守李文驭等等……

 钧容直的骑士们,在到了他们面前后,立刻用极为漂亮且潇洒的策马转身,在瞬间就完成了转身、并行。

 而且,没有丝毫慌乱,更没有半点瑕疵,整个过程赏心悦目,更没有影响到鼓吹的节奏。

 赵煦看着,眼前一亮,微微颔首。

 “钧容直不错!”他轻声赞道。

 至少,将来的战场还是有他们的位置的。

 排队枪毙的时候,可离不开一支伴随大军前进的优秀军乐队!

 所以,有没有可能,大宋在京禁军们,只是因为超越了时代,才让他们显得如此格格不入?

 城楼下的御街上,凯旋的大军,鱼贯而入。

 他们很快就自动分成了五个方队,然而依次在钧容直的鼓吹

声中向前。

 狄咏率领的骑兵,当先一步,来到了城楼下。

 作为三衙殿帅,燕达身着山文甲,戴着凤翅盔,领着殿前司的禁军将佐们向前一步,然后集体面朝宣德门的城楼,那御驾所在之地,俯首而拜。

 狄咏也在这个时候,率领着所有骑兵,集体下马,也都面朝宣德门方向,微微躬身。

 “四方馆使、渭州防御使、龙卫、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兼御龙第一将指挥使臣咏,奉诏讨贼,今幸不辱命,伐贼得胜归朝,乞归兵符于陛下,乞献俘于御前!”

 说着,狄咏就双手将他的兵符、将印,呈在手上。

 燕达抬起头看向宣德门的城楼,然后说道:“武康军节度使、殿前司都指挥使臣达,恭奏陛下:今有四方馆使……臣咏前奉诏讨贼,得胜归来,乞归兵符,乞献俘御前……臣不胜惶恐,恭乞陛下德音指挥。”

 于是,早就布置好的礼部官员们,相互接力将燕达的请求,向上传递。

 很快的,城楼上的李宪就已经跪下来,拜道:“陛下,今有武康军节度使、殿前司都指挥使臣达奏:四方馆使……臣咏,前奉诏讨贼,今已得胜归来,乞归兵符,乞献俘御前,达不敢擅专,乞陛下降德音指挥。”

 赵煦听完,非常郑重的颔首,大声说道:“可!许其归兵符,献俘于宣德门下!”

 李宪当即再拜,转身去传令了。

 赵煦则看向了在自己右手边矗立着的两位西府执政,道:“知院!”

 李清臣立刻出列持芴拜道:“臣在!”

 “卿为本兵,当依法度,收兵符于枢府。”

 “臣恭遵旨意!”

 枢密院,掌的就是兵符、武臣的升迁除授以及选拔任用、调遣、换防、屯驻。

 自然,每次大军出征归来,交还兵符,都是枢密院收纳。

 不过,这样的事情,已经有数十年没有发生了。

 这是因为,中央禁军的腐朽、堕落。

 使得,大宋的野战部队,几乎全部集中在沿边各路。

 将兵法的改革,进一步加强了沿边地方军头的权力。

 假如不出意外的话,百年后的那些将兵法下的‘将主’,就会自然演变成新的藩镇军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