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要离刺荆轲

第616章 御前会议(1)(第3页)

 在战略上来说,这当然没有问题。

 可军事,从来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军事问题。

 军事、政治,自古就不分家!

 吕惠卿大举出兵,却一无所得,只烧了西贼十几个寨子,拐了三千多号羌人就退回了葭芦寨。

 他的敌人,能放过他?

 于是,其军报一入朝,御史台就第一时间挑起来,开始猛烈弹劾。

 哪怕赵煦发动汴京新报给他洗地,也洗不动。

 没办法!

 吕惠卿这一战的意义,

只有真正懂宋夏战争相持的人才看得懂。

 至于朝中大臣,有没有懂的?

 肯定有啊!

 韩绛、吕公著,都是这方面的专家。

 然而问题在于,韩绛、吕公著凭什么帮吕惠卿说话?

 就算他们肯,别人肯信吗?

 他们两个但凡敢在这个问题上,给吕惠卿说半句好话,就等着被人扣帽子吧。

 奸相、结党、袒护……

 乌鸦们会穷尽所有词汇,将他们和吕惠卿绑定在一起。

 宫中两宫就一直很讨厌吕惠卿。

 若不是赵煦在中间加以游说、解释,又拉上了郭逵、李宪、梁从吉这些知兵的老将一起,拿着沙盘在宫中给两宫解释吕惠卿这一战出兵的意义和所起到的作用。

 恐怕这些弹章,在送到两宫面前的时候,两宫就会借题发挥,趁机撸掉吕惠卿的河东经略安抚使一职,随便找个地方,将他打发了。

 即使如此,赵煦也知道,其实两宫是不大相信他的解释的。

 两宫纯粹是因为他才对吕惠卿高抬贵手。

 没办法!

 不懂战争的人,是很难理解战争的。

 在普罗大众眼中,吕惠卿此战,就是劳师动众靡费钱粮,一无所得。

 你说什么消耗了西贼多少,牵制了西贼多少兵力?

 你又没有证据!

 普罗大众,更多的还是相信自己的直观判断。

 故而,赵煦这边的舆论压力真的有点大。

 没办法!

 大宋王朝,虽然和汉唐一样,也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独断王朝。

 可大宋又和汉唐不同。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下,皇帝个人自身的权力是受限的。

 皇帝固然可以一意孤行。

 但士大夫们,也可以摆烂对抗。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富弼做得,司马光做得,王安石做得。

 凭什么别人就做不得?

 所以啊,想要士大夫们合作,皇帝就得让渡权力,就得妥协,就得做出一个虚心纳谏的态度,就得让士大夫们的意见得到充分尊重。

 为此,哪怕别人的吐沫星子,都喷到脸上来了。

 该忍还是得忍!

 这是大宋王朝的体制所决定的。

 是太祖、太宗立国以来,百十年来形成的政治生态所决定的。

 所以,赵煦很清楚,他必须给出一个结束。

 不能简单的将所有弹章都留中就打发掉人。

 别人也不是傻子!

 特别是御史台的乌鸦们!

 是!

 乌鸦们确实是皇帝豢养的鹰犬,专门给皇帝咬人和监视人的。

 但,乌鸦们不是npC,自己也是有追求的。

 除了像邓绾、蔡确这样,早就打定了主意,只想进步的御史。

 从范仲淹开始,御史台的乌鸦们,就敢于和皇帝不合理的诏令、政策、决定做斗争。

 罢官?贬黜?

 无所谓!

 对其中的一些理想主义者,这甚至可能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殉道的牺牲精神。

 典型的例子就是傅尧俞。

 为天下而贬官,甘之如饴,为万民上表而罢黜,死得其所!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大宋养士百五十年,只在今朝!

 现在傅尧俞就坐镇御史台,这位铁面无私的中司,当年就以坚持立场,毫不动摇而闻名天下。

 想要他在原则性的地方服软?

 赵煦感觉,搞不好傅尧俞一激动,就能在朝堂上吼出一句: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

 赵煦深深的看了一眼韩绛。

 他知道的,这位左相,是在给他递梯子呢!

 这是在让他这个皇帝来解释,当前的舆情。

 回答朝野上下都在关心的一些问题。

 特别是,那些旧党士大夫们普遍在关心的问题。

 元祐新政,还能不能继续保持?

 陛下您现在这样袒护吕惠卿,是打算将来亲政后,走熙、丰的老路吗?

 这些问题,也是如今吕惠卿的事情,之所以闹得这么沸沸扬扬的原因。

 没有人是傻子!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上次张之谏的事情,还可以解释成张之谏抗诏。

 所以他该死,死的合情合理。

 但这次就不一样了!

 完全不一样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