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要离刺荆轲

第738章 工商大兴的汴京城(第2页)

这些关乎成败的细节,赵煦一直不能掌握。

现在好了,有了舒亶这个明州士人。

而且是在明州教书的士人的视角,赵煦终于是得以一窥明州士绅、地主、商贾们的心思与想法。

以舒亶介绍,陈睦的官声很不错。

至少,明州的士绅们是很满意的自是新学大盛于明州,士皆以新学为治世之学。

当然,舒亶也不是只报喜的。

他还是提及了一些在目前情况下,明州出现的问题的。

比如说,因为海贸兴盛,明州和明州周围的几个军州,都渐渐出现了商贾们下乡高薪招工的事情。

很多无知的客户,被这些人带去了城里。

不是当了水手,就是当了雇工。

很多单纯的耕读之家,对此是不满的。

也比如说,因为海贸兴盛,很多地方都出现了被风口吹上天的猪。

一些人,仅仅是因为运气好,就发了大财,回乡买田置业。

这些暴发户们,靠着在海贸上赚到的利润,挥霍无度,纸醉金迷,带坏了原本淳朴的乡村风气。

同时,陈睦大量招安外越人。

这些被招安的海贼上岸,穿上了官服,吃上了皇粮。

甚至有的人,一飞冲天,得到了朝廷的授官。

这同样冲击了原本正常的社会风气。

另外就是,明州的钱荒,日益严重。

这是因为海贸兴盛,而大宋的钱币,也是重要的出口商品。

尤其是日本,对大宋的钱币,有着近乎无止境的需求。

市舶司虽然严禁钱币出口,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

大量制钱,跟着商船出海不知所踪。

赵煦听着,只是微笑。

因为,舒亶报告的这些问题,除了钱币外流外,其他都可以接受。

甚至,就连钱币外流,对大宋来说,未必全是坏处。

将来技术进步了,这立刻就能转变成金融霸权。

所以,等到舒亶汇报完毕,赵煦就道:“卿之所奏,朕甚嘉之,必当细思”

“卿乃皇考大臣,今又蒙太母恩典,以后便留在朝中,为朕拾遗补缺吧!”

舒亶微微一楞,心下凛然,知道自己所奏的那些事情,少主其实并不关心!

作为当年在朝中的小奉先,元丰时代,一度想要成为大宋举重冠军的疯鸦。

这些年来,舒亶已经认真反思过自己了。

此番被起复,于他而言,是几乎不可再得的机会。

当即就躬身道:“臣受先帝大恩,今蒙陛下起复,当誓死报答先帝及陛下恩典!”

“乞陛下明察!”

言下之意,已经很直白了。

什么太皇太后?

臣的心中只有一个太阳!

那就是陛下您啊!

臣也只受先帝与陛下的恩典!

赵煦晒笑一声,根本不接他的话,只道:“卿当铭记太母起复之恩!”

舒亶咽了咽口水,迅速反应了过来:“诺!”

“臣谨听德音。”

赵煦微笑起来,小奉先还是那个小奉先!

为了向上爬,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可以背刺一切!

于是,对他道:“卿且去庆寿宫中谢恩吧!”

“诺!”

赵煦召见舒亶的时候。

吕惠卿已经回到了他所住的宅邸。

他的弟弟吕升卿,已在这里等着他了。

吕升卿去年回京述职,然后就落了河北转运使的差遣,如今在汴京待阙,等待都堂给他安排新的差遣。

他可能是调任他路,也可能升到朝中,去户部任职。

而,基本上,吕升卿的差遣是会跟着吕惠卿走。

就像元丰时代,吕惠卿在鄜延路、河东路执掌大军。

吕升卿就在京东、河北,负责后勤,给吕惠卿打下手。

这是先帝特意安排的吕惠卿的仇人太多,政敌太多。

不这么安排,吕惠卿在前面基本不可能成事。

有大把的人,会为了给他使绊子,而故意卡他的军需、辎重和财帛。

当今天子,自诩古往今来第一孝子。

自然,不会破坏这个先帝的安排。

所以吕惠卿若入朝,吕升卿必去户部或者开封府;吕惠卿出镇,则吕升卿一定会在其屁股后面,负责某路钱粮转输。

“兄长回来了?”吕升卿迎上来:“面圣如何?”

吕惠卿面朝皇城方向拱手:“主上圣哲,乃千古罕见之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