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要离刺荆轲

第七百九十一章 召见(1)(第3页)

 在改了个‘便民低息贷’的名目,去掉了强制性的要求和考核,同时不允许在官衙外销售‘便民低息贷’后。

 来自民间和基层的怨言大大减少。

 同时,因为改了名字,也调整了法令,做出了限制和约束,所以旧党的士大夫们现在是众口一词——什么青苗法?

 小人贼子就别来碰瓷了!

 这是元佑善政好不好!?

 是吾辈正人君子深思熟虑的结果!

 和尔等小人那害民残民的青苗法,完全没有关系!

 围绕着这些事情,新旧两党的嘴炮,打个不停。

 舆论的焦点,早已经从互相人身攻击,彼此否定,转移到了——到底谁才是救时治弊的良法首倡者身上。

 双方的争论,也终于有些了辩论的味道。

 而且不是互相比烂,互相揭短,是互相比较谁的主张和做法更好的竞争!

 章惇在广西,陈睦在明州,蔡确在福建,苏轼在登州……

 都是这样比较、竞争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是离不开汴京义报这个平台的存在,以及汴京义报有意无意的引导——所有人身攻击、扣帽子、比烂、揭短的文章,都上不了汴京义报!

 能上的文章,都是经过审核、审议的。

 尤其是,随着韩绛致仕,赵煦将之拉进了汴京义报的编辑部,赋予其最终审核权后。

 相关风气,进一步向好。

 将视线从顾临身上移开,赵煦就看到了一个枯瘦的老臣的身影。

 “他应该就是崔台符了吧?”

 “元丰四凶之一的崔台符!”

 说起来,在过去旧党最擅长的就是造名词、泼脏水、污名化自己的对手。

 看看人家,给自己对手扣的那些帽子,加的那些罪名。

 什么四凶、六贼、十钻……

 一个个朗朗上口,好听又好记!

 不过,随着赵煦登基,特别是司马光死后,汴京新报、汴京义报都落到赵煦手中。

 赵煦开始利用自己在现代学到的新闻学常识,以及做主播时积累的经验。

 就把旧党的激进派,吊起来打了。

 论站在道德高地指责他人、扣帽子、造梗、传播和断章取义。

 谁能比得过赵煦?

 何况他手里还掌握着如今最大的两个舆论发声平台。

 随时可以针对性的捂嘴、禁言甚至删号!

 真可谓裁判、运动员、法官都是他的人。

 旧党那些想要玩弄舆论的家伙,分分钟就被玩的欲仙欲死,身败名裂。

 典型的就是鲜于侁、上官均诬陷叶康直一案了。

 若是过去,他们肯定能成功!

 然而,如今,却是头破血流,身败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