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要离刺荆轲

第四十二章 茶艺大师(第2页)

  因为,翰林学士需要在御前草制制词,在今天晚上就必须写出完整的立储制词,明天早上朝堂上就要宣读。

  种种条件的限制下,种种条框的束缚中。

  宰臣们在进行了几次交锋后,便都明白,他们是不可能说服彼此的。

  于是,他们只能将目光投向,如今唯一一个可以对此做出最终裁决,且不会引发后遗症的人——病榻上的天子。

  “两位相公,不如君前请示?看看圣意如何?”李清臣的提议,迅速得到了除王珪之外的其他人支持。

  独力难支的王珪,在思索片刻后,也只能点头:“邦直之议甚好!”

  王珪和蔡确,于是再次领着群臣,上奏了高太后和向皇后,得到了许可后,来到了君前。

  然而,当他们到了君前的时候,却发现躺在病榻上的官家,已不知在何时,再次陷入了昏睡。

  群臣面面相觑。

  官家疾重竟到了这个地步?这是他们没有想到的,也将他们推到了悬崖边上。

  原因很简单:在官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醒来的现在,若他们迟迟不能,拿出应有的决断,并统一意见。

  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事情将变得越来越棘手!

  要是再拖下去,拖到大宗正和嗣濮王来了,他们还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信不信大宗正和嗣濮王要发飙?

  平素,无论是大宗正还是嗣濮王,都是吉祥物。

  可现在,他们是真的可以在这个问题上拿捏宰执大臣的。

  他们也必定乐意在这个事情上面,为难宰执们,好向天下人证明,他们都是忠臣,都是大宋好宗室!

  更向皇太后、皇后、皇子卖乖!

  这个事情只要做好了,大宗正和嗣濮王的子孙将来都是要受益的。

  小皇子长大后,只要一想:大宗正和嗣濮王当年如何如何,手上稍微一抬,就能给他们的子孙减好几年磨勘!

  于是,宰臣们都只能将目光,投向现在唯一一个可以在这个事情上面拿主意的人。

  皇六子延安郡王,明天的皇太子!

  虽然他只有八岁!

  虽然他只是一个孩子!

  可在如今局势下,在官家昏睡的当下。

  他却是唯一一个可以做出最终决断的人。

  也是唯一一个可以将这个事情的争论,终止在这福宁殿里的人!

  所以,哪怕宰臣们心里都感觉荒诞无比——皇子才八岁!黄口小儿一个,他分得清楚轻重吗?

  但,他们已经无路可走。

  大宗正和嗣濮王,随时可能来到福宁殿。

  若在他们来之前,还不能做出统一的决断的话,事情就可能要变大了。

  即使不考虑这个问题。

  单单是考虑,将来国史上对今天的事情的记载。

  在场绝大部分的宰执大臣都是耗不起的。

  除了王珪,也没有人敢拖延下去了。

  于是,即使再荒缪,再荒诞,他们也只能硬着头皮做!

  “殿下!”右相蔡确,深深吸了一口气,面对那位跪在御前的皇子,深深一拜:“臣,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确,有事上禀!”

  其他群臣,纷纷持芴恭身。

  便是王珪,也在迟疑了少许后,只能持芴而拜。

  无论如何,不管怎样!

  这位殿下,此时已经在御前,得了官家圣旨认可,得了两宫认同,也得了群臣拥戴。

  他已经是毋庸置疑的皇太子!这个国家未来的主人!

  然而,皇子的表现出乎了所有群臣的意料之外。

  面对着整个朝堂的所有宰执重臣的集体礼拜和咨询,他没有慌张,也没有任何举止上的失仪。

  他冷静的像一个大人。

  在群臣注视下,这位殿下先是对着那卧于病榻上的官家,认认真真的磕头、再拜,磕头,再拜。

  然后才慢慢起身,转过身去,看向所有人。

  他脸上的泪痕依旧,他眼眶还在发红。

  但是,他的声音却稳的好似是排演了无数次一样。

  “诸位髃臣,何事相询?”皇子轻声问道。

  声音虽然低,但沉稳、内敛。

  恍惚中,群臣似乎看到了,当朝官家昔年坐衙时的风姿!

  不可思议!

  太不可思议了!

  这是八岁的孩子?

  蔡确咽了咽口水,持芴而拜:“臣等惶恐,敢奏殿下:如今,官家卧疾,在未能康复御殿之前,军国大事,如何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