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要离刺荆轲

第一个点数(第2页)

 

也曾具备济贫、赈济的职能。

 

于是,赵煦知道,蚕盐就是最好的敲门砖。

 

“恰好,此时户部上书,请求罢废蚕盐……”

 

“朕就查了一下这个蚕盐的事情……”

 

“朕便有了些想法……想着,是不是可以将蚕盐与海盐以及鱼干结合起来呢?”

 

赵煦说着他的计划,坐在坐褥,兴奋的摩挲着自己的手。

 

他自然有理由兴奋。

 

只要蚕盐这块砖,撬开了大宋尘封的商品经济门户。

 

让鱼干和海盐,得以畅通无阻的进入全国市场。

 

那么,这道裂缝就会逐渐扩大。

 

最终,彻底崩塌!

 

重商主义的国策,也就可以随之确立下来。

 

因为,到时候赵煦会有很多帮手。

 

两位宰相听着,却是互相看了看。

 

他们的内心,都开始翻滚。

 

韩绛和吕公著,都是聪明人。

 

自然听得懂,赵煦话里面的意思。

 

借助蚕盐的旧制度,来卖海盐和鱼干这瓶新酒?

 

“陛下……”韩绛心头一动,就出列问道:“请恕老臣愚钝,陛下圣意是?”

 

赵煦看着韩绛,点了点头。

 

对韩绛的捧哏行为非常满意。

 

这朝堂上,要是多几个韩绛,那么事情就好办了!

 

赵煦答道:“相公,朕初步的想法是,由中枢直接出本钱,向登州、明州、泉州等地,大量采购海盐以及当地卖不上价的鱼虾……”

 

“然后循祖宗漕粮入京之制,用蚕盐之法,配与天下贫苦百姓……”

 

“同时,可鼓励地方,多售海盐及鱼干……所得利润,一半归中枢,一半留与地方州郡,为其经费!”

 

韩绛和吕公著听完,都是心头摇动。

 

他们自然听得懂,赵煦的意思。

 

在大宋并不是所有商品,都会征税。

 

皇帝要的贡品,就没有任何税收。

 

甚至地方还得自己掏钱,自带干粮帮皇帝送到京城。

 

同样的,汴京的漕粮,也不需要交税。

 

从东南起运的漕粮,在大运河上一路绿灯,直抵汴京,中途没有任何官府刁难、吃拿卡要。

 

正是因此,汴京的粮价才会长期维持在低位——基本和产粮地持平(北宋皇帝长期对汴京粮价进行补贴,人为压低了汴京粮价)

 

所以,都大江淮等六路发运使司衙门以及白波三门发运使衙门的差遣,从来都是肥差——因为可以在漕船上夹带商品,一年下来,哪怕是个小官也可以轻轻松松赚到几百贯甚至上千贯的利润。

 

所以,用漕船之制,就是要宣布中枢定点采购的海盐、鱼干,在天下州郡免税通行。

 

用蚕盐之法,配与百姓,则是要将这些东西,强行卖给百姓。

 

鼓励地方多售海盐及鱼干,所得利润地方和中枢对半开,就是给地方官府分配好处了。

 

这算是打一棒子,又给颗甜枣了。

 

这样一来,似乎是三赢了。

 

百姓交的钱,现在可以拿到实物了,不再是和过去一样,给了钱却看不到盐。

 

如今,至少可以拿到一些实物了。

 

登州等地的海盐、鱼干,现在也能卖出去了。

 

朝廷和地方,大抵也能赚到一些钱。

 

就是……

 

两位宰相,总感觉有些不太现实。

 

可能吗?

 

大家都赢的话,谁在输?谁在付出代价?

 

可他们也不敢问,更不会问。

 

原因很简单。

 

这个事情,是官家亲自提出来的。

 

而且,为了推进这个事情,官家可是发了脾气,做了文章的。

 

这就意味着——他无论如何也要做这个事情。

 

甚至可能有了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决心!

 

同时,蚕盐法的败坏,和他们的父亲都已经捆绑在一起了——官家已经暗示了。

 

所以,现在改革蚕盐法,使之重新恢复一定济贫属性。

 

等于给他们的父辈解套。

 

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在这个事情上做文章了。

 

于是,韩绛也好,吕公著也罢,都只能唱赞歌。

 

“圣明无过陛下。”

 

“唯我陛下,仁圣睿智,泽被苍生……”

 

两位宰相在短暂的迟疑之后,就立刻开始唱赞歌了。

 

不管怎么说。

 

至少在现在看来,两位宰相都觉得,官家的改革方法,是没有问题的。

 

就算有问题,那也是后来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