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要离刺荆轲

第六百五十八章 作为调查员的赵煦(第2页)

 


    那耶律俨怎就想不通这一点?
 


    ……
 


    福宁殿,东阁,静室内。
 


    暖阁里的炭盘熊熊燃烧着,火光映照着屏风。
 


    于是,这静室中的温度,变得温暖且舒适。
 


    赵煦戴着一件专一制造军器局新制的棉口罩,端坐在坐褥上,听着身前不远处,坐着的刑恕的汇报。
 


    在刑恕身旁,坐着户部侍郎章衡。
 


    赵煦听完刑恕的汇报,沉吟片刻后,道:“辛苦爱卿了。”
 


    “为朝廷办差,不敢言辛苦。”刑恕低着头答道。
 


    “北虏国中财用,看来已是出现匮乏了。”赵煦悠悠说着。
 


    他看向章衡,问道:“章爱卿,今年边境榷市,北虏与我朝的贸易,可发生了变化?”
 


    章衡摇头,答道:“奏知陛下,根据各榷市监官奏报,今年北虏从边境榷市所购之物,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许多。”
 


    “而河北诸州也都有上报,走私铜钱越境案件,越发频发。”
 


    赵煦点点头,道:“北虏国中的钱荒,恐怕比想象中还要严重许多!”
 


    “说不定,有些地方已退回到以物易物的范畴了!”赵煦颇为戏谑的评价着。
 


    辽国现在的情况,在赵煦眼中,其实是很危险的。
 


    一方面,宋辽交子条约,将本来应该支付给辽人的岁币,变成了交子。
 


    采购地从边境变成了汴京。
 


    这一变,就直接让辽人失去了过去两国边境贸易上最重要的支付手段——过去辽国几乎将岁币所得的全部白银,以及丝绸贸易上的大部分利润,都用在边境榷市贸易上。
 


    而如今,随着汴京-辽权贵的直接贸易采购渠道开通。
 


    辽国权贵,将得到的大部分交子,都用在采购奢侈品上。
 


    但幽燕地区的商品需求,并没有消失!
 


    于是,宋辽边境榷市贸易,成为了辽国幽燕地区的金融失血口。
 


    大量铜钱,被贸易虹吸到大宋这边。
 


    这必然导致,辽国国内更加严重的钱荒。
 


    章衡说,河北各州上报的铜钱走私,日益严重、频发就是证据。
 


    而这个时候,偏偏辽人还开始攻伐高丽。
 


    战争一起,黄金万两。
 


    为了维持战争,辽人必然也一定会从幽燕地区,抽调兵马、青壮、粮食。
 


    同时为了奖赏诸军,财帛也会被大量抽调。
 


    这就像一个池塘,有两个大号水泵在同时抽水。
 


    这池塘再大,也得被抽干!
 


    何况,这池塘的蓄水量本来就少!
 


    两个水泵一起抽,哪里受得了?
 


    分分钟就会被抽干净!
 


    再这么抽下去,幽燕地区的农民不造反才奇怪!
 


    想到这里,赵煦就开始站在道德的高地,指手画脚起来了。
 


    “由此可见,北虏主不修仁义,不恤民生!”
 


    “若其将交子,用到民生之上,何来今日困境?”
 


    三百万贯交子贸易,若不买奢侈品,而是选择大量采购大宋优质低廉的民生相关的商品。
 


    基本可以满足辽国国内百姓的需求!说不定还能让辽国幽燕地区的统治进一步稳固。
 


    不过,赵煦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封建专制君主,都是些什么尿性?
 


    中国有"何不食肉糜",欧陆也有"为什么不吃蛋糕"。
 


    历史一次又一次的用雄辩的事实证明了——肉食者,才不会与平民百姓共情!
 


    即使耶律洪基的节操和道德,远高于晋愍帝与玛丽皇后。
 


    但想要让他把属于他自己的钱,拿去给平民百姓花?
 


    那是想都不用想的事情!
 


    朕的钱!
 


    凭什么给尔等用?
 


    就是,他解决这个事情的思路让赵煦很尴尬——请大宋加印三百万贯交子与他。
 


    作为交换,耶律洪基表示愿意将从高丽府库缴获的白银、黄金送来大宋,作为交子印刷的准备金。
 


    不足的部分,耶律洪基表示,那是辽国调停宋夏战争的好处费。
 


    真是好大的脸!
 


    张口就来!
 


    这也是昨天下午,两国谈判不欢而散的根本原因。
 


    辽人,不说具体的白银、黄金数字。
 


    张口就要大宋加印三百万贯,并表示这完全是看在两国友好的份上的优惠条件。
 


    希望大宋不要不识好歹。
 


    刑恕率领的大宋谈判队伍表示:我去年买了个表!
 


    夏国已经乞和,两国不日就能和议达成,不劳贵国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