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要离刺荆轲

第六百七十一章 默许

    离开绫锦院,赵煦在贾种民的陪同下,来到了靖安坊,如今的靖安坊已面目全非。
 


    高墙之内,一切旧日的建筑,皆已消失不见。
 


    就连残垣断壁,也找不到踪迹。
 


    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用秸秆、干草盖着的区域。
 


    “官家,此地就是规划的汴京学府之蒙学和小学!如今地基都已打好,只待来年春天,便可以开工建设,预计元祐二年下半年既可交付。”贾种民介绍着眼前那些被秸秆、干草覆盖着的地方。
 


    赵煦颔首点头,看向自己面前的这片土地。
 


    这可是他的招牌!
 


    也是收割天下富商的宝地!
 


    所以,赵煦自然很关心。
 


    于是赵煦问道:“撼沙法所用的水泥、石灰与河沙,可还堪用?”
 


    “奏知陛下,臣已请了许多大匠看过了,众人皆曰:此法甚好,可为将来建筑典范!”贾种民答道。
 


    “嗯!”赵煦走上前去,命人掀开一层秸秆,仔细端详了一番,已经夯筑好的地基。
 


    一块块青砖,整齐的砌筑在一起。
 


    青砖之间填充着的是城外窑场煅烧出来的水泥、石灰。
 


    而在青砖之下,则是用水泥、石灰以及河砂搅拌后,灌注的基槽。
 


    这就是目前大宋最先进的撼沙法地基。
 


    建房子,要先打地基,是早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就已经知道的事情。
 


    河姆渡文化遗址就发现过早期地基的夯土层。
 


    赵煦在现代,参观过二里头夏墟遗址,足足一万平方米的宫殿遗址下,有着超过两米的夯土地基。
 


    即使过去了数千年,昔日的夏都早已湮灭。
 


    但地下的夯土地基,依然忠诚的在地下,默默守护着夏后氏的宫阙。
 


    具体到大宋,地基技术已经发展的很完善了。
 


    撼沙法、土换基、桩基等技术,都已经普遍运用。
 


    而靖安坊在开始建设后,就被发现,这地方的地下土质非常松软。
 


    寻常的木制建筑可能还好。
 


    一旦要建砖瓦、砖混结构的建筑,地基就肯定会下陷。
 


    面对这种情况,要么土换基——挖掉地下松软的沙土,然后用碎石、矿渣,甚至三合土填充,人造一层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