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天道8(第2页)

豪华轿车行驶在盘山公路上,窗外是苍茫的北国山色。

车内,丁元英罕见地、毫无保留地向韩楚风阐述了整个“杀富济贫”计划的精妙布局与狠辣之处……

如何利用价格杠杆、舆论造势、欧洲认证形成组合拳,精准打击乐圣公司的核心利益,迫使对方就范,从而为格律诗和王庙村撕开一道生存的口子。

韩楚风凝神细听,越听越是心惊。

他久经商场,见过无数风浪,但丁元英这套计划环环相扣,算无遗策,将人性、市场规则、法律漏洞运用到了极致,其凌厉与决绝,让他这个见惯了大场面的商业巨子也不禁后背发凉,倒抽了一口凉气。

“元英,你这……这是要置人于死地啊!”韩楚风感叹道,“此举一出,江湖上必然掀起腥风血雨。你想过后果吗?”

丁元英望着窗外飞逝的景色,淡淡道:“想过。所以,才要来求个心安。”

抵达五台山,香火缭绕,梵音阵阵。

他们拜见了名刹高僧智玄大师。

在禅房静室中,丁元英并未过多谈及商业细节,只是与大师探讨佛法禅理,寻求心灵的平静与道德上的某种释然。

他此行的目的,并非祈求商业成功,而是为即将采取的激烈手段,在佛祖面前寻求一份内心的安宁,减轻那份因“杀伐”而带来的潜在负罪感。

韩楚风在一旁静静观察,心中了然。

他深知丁元英的性格,若非此事牵动极深的情感,他绝不会如此大费周章地来求这份“心安”。

这一切的源头,无疑都指向了古城那个叫芮小丹的女子。

韩楚风清晰地感受到,芮小丹这个“红颜知己”在丁元英心中占据了何等重要的位置,竟能让他这个早已看破红尘俗世的人,甘愿卷入如此复杂的因果之中。

下山途中,气氛轻松了许多。

韩楚风想起一事,随口问道:“元英,听说你在古城,除了那位红颜知己,还认识了一个不错的年轻人?叫……苏宁?”

提到苏宁,丁元英平静的脸上露出一丝真正的欣赏:“是!苏宁也是格律诗的控股股东,而且,我认为他才是格律诗未来能否真正延续下去的关键。”

“哦?”韩楚风来了兴趣,能让丁元英给出如此评价的年轻人可不多见,“评价这么高?看来此子确有非凡之处。”

丁元英斟酌着词句,试图描述他对苏宁的感觉:“苏宁这个人……很神秘。他思维敏锐,行动力极强,但奇怪的是,他看待问题的方式并不像我这般复杂。他的目标非常明确,行为逻辑清晰直接,一切以商业价值和结果为导向。反而……更像一个非常纯粹、合格的创业者。”

他顿了顿,说出了一句分量极重的话:“我甚至觉得,即便最后我这场‘杀富济贫’的算计玩脱了,遭到了反噬,无法再顾及格律诗,只要有苏宁在,他也能凭借他的能力和方式,让这家公司继续生存下去,甚至发展得更好。”

韩楚风闻言,眼中精光一闪。

他太了解丁元英了,能得到他如此笃定的认可和“托付”,这个叫苏宁的年轻人绝对不简单。

“有意思!”韩楚风笑道,“看来,我得找个机会,好好见一见这位被你如此‘吹捧’的年轻才俊了。”

车辆在山间行驶,两个男人关于商业、人性与未来的对话,也随着山风飘远。

五台山之行,不仅让丁元英求得了一丝心安,更让苏宁这个名字,进入了另一位商界巨擘的视野。

……

王庙村这片曾经被贫困笼罩的土地,如今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灵魂。

家家户户的作坊里,锯末飞扬,敲打声不绝于耳,村民们以近乎虔诚的态度,严格按照丁元英和叶晓明制定的苛刻标准,打磨着每一个部件。

在这种近乎狂热的氛围中,第一批贴着“格律诗”商标的音箱终于下线,被丁元英亲自命名为“格律诗一号”。

这批凝聚着王庙村心血和极高工艺要求的音箱,外观质朴却透着内敛的精致,音质在经过叶晓明初步调试后,已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远超市面上同价位产品。

然而,就在大家为初步成果感到振奋时,丁元英抛出了下一步的关键指令:

将这批珍贵的“格律诗一号”样品,立即送往德国,委托当地最权威的音响测评机构进行专业评测。

这个决定,立刻在叶晓明、冯世杰和刘冰三人中炸开了锅。

叶晓明首先从技术角度提出质疑:“丁老师,这……有必要吗?咱们的音质自己心里有数,在国内绝对有竞争力。送到德国,万里迢迢,光运费和测评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万一路上磕了碰了,或者老外的评价标准跟咱们不一样,得不偿失啊!”

冯世杰则更心疼钱和眼前的利益:“是啊!丁老师。咱们好不容易做出产品,应该赶紧在国内市场推销,尽快回笼资金才是正理。送到国外去,远水解不了近渴,乡亲们都眼巴巴等着见效益呢。”

刘冰的抱怨则更直接,带着小市民的精明算计:“就是!把钱花在这虚头巴脑的事情上,还不如多给我们发点奖金实在!谁知道德国那边靠不靠谱?”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核心思想就是:不理解,不赞成,认为这是浪费资源和时间的不必要之举。

面对质疑,丁元英没有过多解释,只是平静地重申这是战略需要。

这时,一直沉默的大股东苏宁开口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丁老师的方案,是我一直同意并全力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