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编辑器从人世间开始花萌轩
第七十八章 和风细雨(第2页)
而在不远处的孝陵内,那个年仅四岁的皇孙,正在悄然改变着这个时代的商业格局。
……
西安,秦王府。
秦王朱樉把玩着手中的琉璃花露水瓶,对身旁的长史笑道:“想不到允熥这孩子,在孝陵守孝还不忘琢磨这些新奇玩意儿。这花露水确实精巧,比宫里赏赐的香露也不遑多让。”
长史躬身回话:“王爷,听说这是皇孙特意让工匠研制的,南京城的达官显贵都在用。”
“既然是大哥的儿子弄出来的,咱们自然要捧场。”朱樉大手一挥,“传令下去,王府今后一应采买,优先选用明熥商行的货物。如果明熥商行要在西安开设分号,王府一定要一路支持。”
“是!王爷。”
同样的场景在各藩王府接连上演。
北平,燕王府。
朱棣品尝着明熥商行的高度白酒,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这酒够烈,正合北方苦寒之地。允熥侄儿倒是好心思。”
道衍和尚在旁捻动佛珠,意味深长地说:“王爷,这位皇孙在孝陵守孝,却能经营起如此规模的商行,背后恐怕不简单。”
朱棣放下酒杯,沉吟道:“既然是太子的儿子,咱们做叔叔的理应支持。传令给张玉,让他在北平给明熥商行寻个最好的铺面。我想本王的这个侄子绝对不可能满足于应天府。”
“是!王爷。”
与此同时,太原的晋王朱棡、洛阳的周王朱橚、成都的蜀王朱椿等藩王,也都纷纷下令关照明熥商行的生意。
这些藩王心中都明白,这表面上是给皇孙面子,实则是向远在南京的太子朱标示好。
有了各地藩王的支持,明熥商行的发展速度惊人。
……
洪武十六年。
马和在收到各地传来的好消息后,立即向苏宁禀报:
“皇孙,西安的工坊已经建成,月产肥皂五千块;太原的酿酒坊下月就能投产;北平的分号这个月盈利已达三千两……”
苏宁在孝陵的书房内听着汇报,手中依然捧着《礼记》,头也不抬地说:“这些事务你决定就好。记住,工坊选址要靠近原料产地,酿酒坊建在太原是为了用汾水,西安的肥皂坊要依托当地的油脂资源。”
“奴婢明白。”马和恭敬应答,“只是,各地官员知道这是皇孙的产业,都格外照顾,这会不会引来非议?”
“无妨。”苏宁放下书卷,“我们一不偷二不抢,正经做生意。至于官员行方便……”
他微微一笑,“那是他们看在皇祖父和父王的面子上,与我们何干?”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
确实,明面上所有事务都是马和在打理,苏宁整日在孝陵读书守孝,任谁也挑不出毛病。
然而朝中的文官集团却坐不住了。
这日早朝,都察院御史王纯出班奏道:
“陛下,明熥商行借皇孙之名,行商贾之事,与民争利,实在有损天家威严。臣恳请下旨,禁止宗室经商。”
龙椅上的朱元璋还没开口,太子朱标先说话了:“王御史此言差矣。允熥在孝陵守孝,何曾亲自经商?至于那个明熥商行,孤听说是个叫马和的太监在打理,与允熥何干?”
这时,户部尚书郁新出列支持:“陛下,太子殿下所言极是。臣查过,明熥商行依法纳税,价格公道,并未扰乱市场。反而其生产的肥皂、花露水等物,颇受百姓欢迎。”
朱元璋这才缓缓开口:“都听见了?允熥在孝陵安心守孝,商行的事与他无关。至于那个太监……”
他瞥了王纯一眼,“难道朕的孙子,连用个太监的权利都没有?”
“皇上,臣知罪。”王纯吓得连忙跪地请罪。
退朝后,朱标陪着朱元璋往乾清宫走去。
“父皇,今日在朝上……”朱标欲言又止。
“怎么?觉得朕偏袒允熥?”朱元璋冷哼一声,“那些文官,整天就知道盯着皇室的那点事。允熥在孝陵安安分分地守孝,商行也是正经做生意,他们非要找不自在。”
朱标犹豫道:“只是允熥毕竟年纪还小,如此张扬……”
“张扬?”朱元璋突然停下脚步,“标儿,你可知道明熥商行这半年主动纳了多少税?”
“儿臣不知。”
“三万两!”朱元璋伸出三根手指,“比江宁织造衙门纳的税还多。这样的商行,朕巴不得多几个!”
朱标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父皇早就将一切都看在眼里。
“父皇,难道允熥去年说的都是真的?”
“朕也不知!锦衣卫来报,允熥身边并没有什么高人,为他做事的也都是那些小太监,而且淮西勋贵里可没有这种有脑子的。”
“这……”
“标儿,别想太多!当你看不懂的时候,切记一定要多观察。”
“是!父皇,儿臣明白了。”
……
而在孝陵,苏宁听着马和汇报朝中动向,嘴角泛起一丝笑意。
“皇孙神机妙算。”马和敬佩地说,“果然如您所料,皇上和太子殿下都站在我们这边。”
“这还只是开始。”苏宁望向远处的南京城,“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他取出一叠图纸:“这是改良纺车的图样,让工匠坊尽快试制。另外,我在书中看到一种新的记账法,叫‘复式记账’,你让周先生他们学习一下。”
“奴婢这就去办。”
马和躬身退出,心中对这位年幼的皇孙越发敬佩。
明明身在孝陵,却能运筹帷幄,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还不留任何把柄。
……
西安,秦王府。
秦王朱樉把玩着手中的琉璃花露水瓶,对身旁的长史笑道:“想不到允熥这孩子,在孝陵守孝还不忘琢磨这些新奇玩意儿。这花露水确实精巧,比宫里赏赐的香露也不遑多让。”
长史躬身回话:“王爷,听说这是皇孙特意让工匠研制的,南京城的达官显贵都在用。”
“既然是大哥的儿子弄出来的,咱们自然要捧场。”朱樉大手一挥,“传令下去,王府今后一应采买,优先选用明熥商行的货物。如果明熥商行要在西安开设分号,王府一定要一路支持。”
“是!王爷。”
同样的场景在各藩王府接连上演。
北平,燕王府。
朱棣品尝着明熥商行的高度白酒,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这酒够烈,正合北方苦寒之地。允熥侄儿倒是好心思。”
道衍和尚在旁捻动佛珠,意味深长地说:“王爷,这位皇孙在孝陵守孝,却能经营起如此规模的商行,背后恐怕不简单。”
朱棣放下酒杯,沉吟道:“既然是太子的儿子,咱们做叔叔的理应支持。传令给张玉,让他在北平给明熥商行寻个最好的铺面。我想本王的这个侄子绝对不可能满足于应天府。”
“是!王爷。”
与此同时,太原的晋王朱棡、洛阳的周王朱橚、成都的蜀王朱椿等藩王,也都纷纷下令关照明熥商行的生意。
这些藩王心中都明白,这表面上是给皇孙面子,实则是向远在南京的太子朱标示好。
有了各地藩王的支持,明熥商行的发展速度惊人。
……
洪武十六年。
马和在收到各地传来的好消息后,立即向苏宁禀报:
“皇孙,西安的工坊已经建成,月产肥皂五千块;太原的酿酒坊下月就能投产;北平的分号这个月盈利已达三千两……”
苏宁在孝陵的书房内听着汇报,手中依然捧着《礼记》,头也不抬地说:“这些事务你决定就好。记住,工坊选址要靠近原料产地,酿酒坊建在太原是为了用汾水,西安的肥皂坊要依托当地的油脂资源。”
“奴婢明白。”马和恭敬应答,“只是,各地官员知道这是皇孙的产业,都格外照顾,这会不会引来非议?”
“无妨。”苏宁放下书卷,“我们一不偷二不抢,正经做生意。至于官员行方便……”
他微微一笑,“那是他们看在皇祖父和父王的面子上,与我们何干?”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
确实,明面上所有事务都是马和在打理,苏宁整日在孝陵读书守孝,任谁也挑不出毛病。
然而朝中的文官集团却坐不住了。
这日早朝,都察院御史王纯出班奏道:
“陛下,明熥商行借皇孙之名,行商贾之事,与民争利,实在有损天家威严。臣恳请下旨,禁止宗室经商。”
龙椅上的朱元璋还没开口,太子朱标先说话了:“王御史此言差矣。允熥在孝陵守孝,何曾亲自经商?至于那个明熥商行,孤听说是个叫马和的太监在打理,与允熥何干?”
这时,户部尚书郁新出列支持:“陛下,太子殿下所言极是。臣查过,明熥商行依法纳税,价格公道,并未扰乱市场。反而其生产的肥皂、花露水等物,颇受百姓欢迎。”
朱元璋这才缓缓开口:“都听见了?允熥在孝陵安心守孝,商行的事与他无关。至于那个太监……”
他瞥了王纯一眼,“难道朕的孙子,连用个太监的权利都没有?”
“皇上,臣知罪。”王纯吓得连忙跪地请罪。
退朝后,朱标陪着朱元璋往乾清宫走去。
“父皇,今日在朝上……”朱标欲言又止。
“怎么?觉得朕偏袒允熥?”朱元璋冷哼一声,“那些文官,整天就知道盯着皇室的那点事。允熥在孝陵安安分分地守孝,商行也是正经做生意,他们非要找不自在。”
朱标犹豫道:“只是允熥毕竟年纪还小,如此张扬……”
“张扬?”朱元璋突然停下脚步,“标儿,你可知道明熥商行这半年主动纳了多少税?”
“儿臣不知。”
“三万两!”朱元璋伸出三根手指,“比江宁织造衙门纳的税还多。这样的商行,朕巴不得多几个!”
朱标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父皇早就将一切都看在眼里。
“父皇,难道允熥去年说的都是真的?”
“朕也不知!锦衣卫来报,允熥身边并没有什么高人,为他做事的也都是那些小太监,而且淮西勋贵里可没有这种有脑子的。”
“这……”
“标儿,别想太多!当你看不懂的时候,切记一定要多观察。”
“是!父皇,儿臣明白了。”
……
而在孝陵,苏宁听着马和汇报朝中动向,嘴角泛起一丝笑意。
“皇孙神机妙算。”马和敬佩地说,“果然如您所料,皇上和太子殿下都站在我们这边。”
“这还只是开始。”苏宁望向远处的南京城,“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他取出一叠图纸:“这是改良纺车的图样,让工匠坊尽快试制。另外,我在书中看到一种新的记账法,叫‘复式记账’,你让周先生他们学习一下。”
“奴婢这就去办。”
马和躬身退出,心中对这位年幼的皇孙越发敬佩。
明明身在孝陵,却能运筹帷幄,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还不留任何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