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汇通天下(第2页)

“这支票轻便易携,且不怕水火,实在是出行良品。”徐辉祖对同僚们称赞道。
“国公说的是!我们立刻把金银兑换成支票。”
“哈哈,大可不必!三皇孙的意思还是以需要为主。”
紧接着,常家、蓝家等淮西勋贵纷纷跟进。
“这支票确实方便。”常茂对弟弟们感慨,“上次去北平采买战马,带着一箱支票比运银子安全多了,沿途盗匪看都不看一眼。”
然而好景不长,这日马和急匆匆来报:“皇孙,市面上出现假支票!”
苏宁不慌不忙:“可验过防伪?”
“验过了,仿制拙劣,但足以扰乱市场。已经有三家商户上当受骗。”
“传令各分号,发现使用假支票者,一律送官查办。同时张贴告示,教授百姓识别真伪。”苏宁沉吟片刻,“另外,大明钱庄各个分号统一使用验钞机,我已备好。”
“是!不知可要知会锦衣卫,让他们搜查造假者?”
“如果这种小事也要吩咐!那么锦衣卫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如今马和在苏宁的身上感受到越来越重的威压,从始至终都没有把苏宁当做孩童来看。
……
就在大明钱庄与假钞斗争时,朝堂上掀起惊涛骇浪。
郭桓案发,朱元璋借此机会,再次将屠刀挥向贪官污吏,牵连数万官员,朝野震动。
“皇孙,户部空了大半。”马和禀报最新动向,“我们要不要趁机安排人手……”
“不。”苏宁目光深邃,“此时插手户部,无异于引火烧身。我们的根基,在民间。如今的天下依旧是我那位皇祖父的。”
他走到窗前,望着络绎不绝的钱庄客户:“等这场风波过去,大明才会明白,一个稳定的金融体系,比多少贪官的头颅都重要。”
……
十二月,大明钱庄推出存贷业务。
商人可凭信用贷款,百姓可存钱生息。
一套完整的金融体系初具雏形。
这日深夜,苏宁在密室中查看账目。
烛光摇曳,映照着他稚嫩却坚毅的面庞。
钱庄存款已达百万两,支票流通遍布十三省。
更妙的是,三成存款和金银足以应对兑付,其余资金正通过贷款业务,悄然改变着大明的经济格局。
而此时乾清宫内,朱元璋正听着毛骧的禀报。
“皇上,大明钱庄的支票,已经可以在十三省通兑。”毛骧呈上一叠支票样本,“据说比宝钞更得民心,商贾百姓都乐于使用。”
朱元璋把玩着精美的支票,指腹抚过上面的水印和金属线,确实认为质量远超自己的宝钞。
他沉默良久,突然问道:“允熥可曾插手郭桓案?”
“回陛下,三皇孙始终置身事外,专心经营钱庄与商行。”
“聪明。”朱元璋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知道什么该碰,什么不该碰。传旨户部,明年漕粮运费,可用大明支票结算。”
毛骧犹豫片刻,低声问道:“那要不要把大明钱庄收归户部?如此利国利民之物,掌握在私人手中……”
朱元璋眼神陡然锐利:“嗯?你在教朕做事?”
毛骧吓得跪伏在地:“啊?末将不敢,末将失言!”
“哼!伪造支票的团伙可曾查到?”
“锦衣卫已经查到了一些蛛丝马迹,正准备放长线,钓大鱼。”
“允熥有一句话说的很对!如果你们锦衣卫连这点小事也办不好,那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是!皇上,末将保证在三天之内查出。”
很快,皇帝下旨漕粮运费可用大明支票结算的消息如同春风,瞬间吹散了商贾们心中的最后一丝疑虑。
大明钱庄的门槛,几乎被踏破。
站在孝陵之巅,苏宁俯瞰着灯火通明的南京城,夜风拂动他的衣袂。
金融帝国的基石已经奠定,接下来,该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了。
东方的海平面上,一轮红日正缓缓升起。
……
北平,燕王府。
暮色四合,书房内烛火摇曳。
朱棣将一张十两面值的大明支票平铺在紫檀木案上,指尖轻点着票面上精美的图案,发出笃笃的轻响。
“道衍,你如何看允熥这孩子弄出来的新鲜玩意儿?”
姚广孝立在案前,手中佛珠不急不缓地转动。
他俯身仔细端详那张支票,目光在纹路间逡巡良久。
“水印清晰,纹路精细,暗藏玄机。”他声音低沉,“这般工艺,便是工部匠作监也望尘莫及。贫僧仔细比对过,每一张支票的纹路都分毫不差,这等精准,已非凡人之力可为。”
他忽然将支票举向烛光,“王爷请看,支票上的图案都暗藏‘大明’二字,边缘金属线在光下流光溢彩,防伪手段堪称绝妙。更奇的是,这纸质坚韧异常,水火不侵。”
朱棣接过支票对着烛光细看,但见那金属线在火光映照下泛着奇异的光泽,水印层次分明,不禁赞叹:“确实精巧。允熥今年才七岁吧?竟能经营起这般事业。道衍,你说他背后是否有人指点?”
“贫僧倒觉得,这正是最令人心惊之处。”姚广孝缓缓放下支票,“若真是有人指点,反倒不足为惧。可若是皇孙自己的主意……”
他意味深长地顿了顿,抬眼看向朱棣:“王爷可还记得去年孝陵学堂那份《格物》教材?”
朱棣神色一凛,手指无意识地在案上敲击:“你是说……那些新奇学问,都是允熥自己所创?”
“贫僧仔细研读过那些教材。”姚广孝眼中精光闪烁,“其中算学之精妙,格物之深奥,绝非寻常儒生所能及。更不用说这钱庄的经营之道——存贷相济,票据流通,俨然自成体系。若真是七岁孩童所想,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