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继承者(第2页)

“嗯。”
看着太子离去的身影,朱元璋揉了揉眉心。
这场关于继承人的博弈才刚刚开始,而他必须在大明江山和骨肉亲情之间,找到一个最稳妥的平衡点。
“也许,该给允炆找几位更好的老师了。”朱元璋若有所思,“方孝孺,黄子澄,齐泰都是当代大儒,可为帝师。”
随着这道旨意,朝臣们都嗅到了不一样的气息。
三皇孙虽然圣眷正隆,但皇帝和太子似乎更属意二皇孙。
而此时的孝陵书堂内,苏宁听着马和的禀报,只是淡淡一笑。
“帝师?好得很。”他铺开一张地图,“看来,您还是选择了朱允炆?”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这场继承人的竞争中,根本不允许自己的失败出现。
很快朱标出现在苏宁的面前,然后告知苏宁,朱元璋想让朱允炆接触大明钱庄业务。
然而苏宁却是毅然决然的拒绝了,根本没有给朱标任何的可乘之机。
而朱标自然是愤怒不已,不过钱庄一直是苏宁的禁脔,如今太好的办法也没有。
……
洪武二十年春,南京城还沉浸在一片祥和之中,谨身殿内却已是肃杀一片。
朱元璋将一份紧急军报重重拍在案上,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
“纳哈出这个老匹夫,竟敢再次犯我辽东!”
太子朱标接过军报细看,眉头越皱越紧:“父皇,纳哈出拥兵二十万盘踞金山,若不尽早除去,必成心腹大患。”
朱元璋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北疆地图前,手指重重点在金山位置:“这一次,朕要永绝后患!”
三日后的大朝会上,朱元璋当庭宣布:“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副将,率军二十万,即日北伐!郑国公常茂、定远侯王弼等随军出征。”
退朝后,朱元璋单独召见冯胜。
“冯胜,你可知道朕为何选你为主帅?”
冯胜躬身道:“陛下圣明,末将必当竭尽全力,剿灭纳哈出。”
朱元璋目光如炬:“纳哈出是北元宿将,不可轻敌。记住,若能不成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
“末将明白。”
……
孝陵书堂内,苏宁放下手中的军报,眉头紧锁。
马和侍立在一旁,神色凝重。
“皇孙,此次北伐,郑国公也随军出征了。”马和低声道,“听说北平的那位,近来与军中将领往来密切。”
苏宁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北疆地图前:“舅舅性子刚烈,容易中人圈套。冯胜虽是岳父,但为了自己的军功和前途,未必不会牺牲他这个女婿。”
“皇孙的意思是?”
“我要去北疆。”苏宁转身,目光坚定,“你去准备一下,我要面见皇爷爷和父王。”
“诺。”
谨身殿内,朱元璋正与朱标商议军务。
听闻苏宁求见,朱元璋略显诧异。
“允熥你此时前来,所为何事?”朱元璋问道。
苏宁行礼后,直言不讳:“孙儿听闻北伐大军已至通州,恳请皇爷爷准许孙儿前往北疆观战。”
一旁的太子朱标首先反对:“胡闹!战场刀剑无眼,你才九岁,如何去得?”
“父王,”苏宁不卑不亢,“允熥在孝陵学堂研读兵书已有五年,却从未见过真正的军阵。”
他顿了顿,看向朱元璋:“皇爷爷,孙儿听闻北平的燕王四叔,十四岁便就藩北平,十六岁领兵出征。孙儿今年九岁,只是去观战,应当无妨。”
朱元璋目光深邃:“允熥,你跟皇爷爷说实话,为何偏偏此时要去北疆?”
苏宁知道瞒不过祖父,便半真半假地说道:“孙儿听说舅舅常茂也在军中,他性子急,孙儿想去劝诫他谨言慎行。”
他取出一份图纸:“另外,孙儿设计了一种新的辎重运输车和野战炊事车,想借此机会试验一番。”
朱元璋接过图纸,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但随即又皱起眉头:“你可知此次北伐的关系重大?”
“孙儿明白。”苏宁郑重道,“正因为关系重大,孙儿才更要去。孝陵学堂的学子们整日读圣贤书,却不知战场凶险。孙儿想带几个优秀的学子同去,让他们见识真正的边疆。”
朱标还想说什么,朱元璋却抬手制止:“标儿,让他去。”
“父皇……”
朱元璋走到苏宁面前,仔细端详着这个年幼却气度不凡的孙子:“允熥,你要记住三件事:第一,不得干涉军务;第二,一切听从冯胜大将军调遣;第三,时刻注意安全。”
“孙儿遵旨!”
等到苏宁离开谨身殿后,太子朱标不解地看向朱元璋问道,“父皇,为何要答应允熥?战场上实在太危险了。”
朱元璋目光深远:“标儿,你可知道允熥为何一定要去?”
“他说是为了见识军阵,还有劝诫常茂……”
“不止如此。”朱元璋摇头,“允熥这是担心常茂中了别人的圈套。这孩子,心思缜密得不像个九岁孩童。”
“父皇是说有人要设计陷害常茂?”
“哼!冯胜与常茂虽是翁婿,但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在军中威望甚高。若是有人想要挑拨淮西将领之间的关系……”朱元璋没有说下去,但朱标已经明白了。
“可是允熥去了又能如何?”
“让他去吧。”朱元璋淡淡道,“也该让有些人知道,大明三皇孙不简单。”
“……”
三日后,一支特殊的队伍从南京出发。
苏宁乘坐特制的马车,带着三十名孝陵学堂最优秀的学子,在五百精锐护卫的护送下向北行进。
临行前,苏宁将马和叫到身边:“马和,我走之后,商行和钱庄就交给你了。记住三件事:第一,所有与北平燕王府的交易,都要详细记录;第二,若有人打听我在北疆的行踪,一律不予回应;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