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编辑器从人世间开始花萌轩
第八十四章 和珅倒,嘉庆饱(第2页)
“诺。”
与此同时,清晏阁内,苏宁正在接见几位特殊的客人。
“末将参见郡王殿下。”三名身着戎装的将领跪地行礼。
“诸位将军请起。”苏宁亲自扶起他们,“此次北征,诸位将军奋勇杀敌,本王都听说了。”
这三人都是蓝玉军中的中级将领,出身寒门,却在这次北征中立下战功。
“这是大明钱庄的支票,”苏宁将三个信封推给他们,“算是本王给诸位的一点心意。另外,诸位家族的子弟在孝陵学堂的一切费用,全免。”
将领们感激涕零:“末将等愿为殿下效死!”
“哈哈,好!有个诸位让本王如虎添翼。”
待将领们离去后,马和低声道:“皇孙,如此收买蓝玉的部将,是否太过冒险?”
苏宁淡然道:“蓝玉自恃功高,从不把这些寒门出身的将领放在眼里。我不过是给他们一个出路罢了。”
“可是……”
他走到窗前,望着凉国公府的方向:“蓝玉这棵大树,根已经烂了,我们要做的,是确保这棵大树倒下时,不会砸到自己,最好能把所有的养分都据为己有。”
“皇孙,难道我们不可以尝试收服蓝玉吗?”
“幼稚!妄图改变一个人无异于愚蠢!蓝玉这种人不光不会畏惧皇权,也不可能真正的效忠于任何人,我可不认为自己会比皇爷爷厉害。”
“……”
一个月后,蓝玉查出是苏宁在背后运作,怒气冲冲地来到孝陵学堂。
虽然如今的苏宁已经回到了东宫,不过依旧是经常来孝陵视察学堂。
“允熥!我与你母族常家是至亲,又是一向支持你的行动,你为何要害我!”
苏宁平静地看着暴怒的蓝玉:“舅公何出此言?”
“哼!别叫我舅公!“蓝玉冷笑,“你在皇上面前进谗言,改我封号,又暗中收买我的部将,真当我不知道?”
苏宁缓缓起身,目光突然变得锐利:“既然舅公今天把话挑明了,那外甥孙也不妨直说。舅公在军中做的那些事,当真以为皇爷爷和父王不知道吗?”
蓝玉气势一滞,万万没想到一个孩子有这么强的气势,“你……你什么意思?”
“强占军田、纵奴行凶、凌辱元妃……”苏宁每说一句,蓝玉的脸色就白一分,“这些事,哪一件不是死罪?哪一件不能判你一个扒皮充草?”
“胡说八道!”
“哼!舅公,外甥孙在皇爷爷面前为您求情,才保住了舅公您的国公爵位。舅公不感激也就罢了,反而来兴师问罪?”
“我……”蓝玉目瞪口呆,一时语塞。
“舅公,“苏宁语气转缓,“外甥孙最后劝你一句:别把皇爷爷和父王当傻子!也不要把他们的耐心当成无底线。”
“哼!允熥,你太令舅公我失望了。”
蓝玉悻悻而去后,马和担忧地道:“皇孙,如此激怒蓝玉,只怕……”
“无妨。”苏宁淡淡道,“一个自寻死路的人,不值得费心。”
“可他是你的舅公啊!怕就怕在淮西勋贵里影响不好。”
然而苏宁却是不以为意的取出一本名册:“多虑了!这些是蓝玉军中值得拉拢的将领名单,让钱庄给他们提供低息贷款,助他们能够在南京城安家,优先安排他们的家眷进入我们的工坊做工。”
“皇孙这是要……”
“要让这帮精兵强将知道,”苏宁目光深远,“跟着我朱允熥,比跟着蓝玉更有前途。”
“……”
洪武二十一年的这个夏天,就在蓝玉沉浸在功成名就美梦中时,一张无形的大网已经悄然撒下。
而织网的人,正是那个他从未放在眼里的十岁孩童。
……
洪武二十一年的盛夏,谨身殿内却弥漫着一股寒意。
朱元璋将一份密报重重摔在御案上,脸色铁青。
“这个蓝玉!当真以为朕不敢动他吗?”
太子朱标连忙拾起密报,越看越是心惊。
上面详细记录了凉国公蓝玉近日的言行:在军中私宴上公然抱怨封号不公,纵容部下强占民田,甚至私下里议论太子仁弱。
“父皇息怒,蓝玉虽然狂妄,但毕竟军功卓著……”
“军功?”朱元璋冷笑一声,“他有徐达的忠诚,还是有常遇春的勇猛?标儿,你记住,功高盖主者,从来都不会有好下场!”
这时,毛骧悄无声息地步入殿内:“陛下,太子,三皇孙殿下求见。”
朱元璋与朱标对视一眼,均感意外。
“让他进来。”
苏宁步入殿内,行礼后直接呈上一本厚厚的册子:“皇爷爷,父王,这是允熥整理的《军中革新疏》。”
朱元璋翻开册子,起初不以为意,越看却越是惊讶。
这并非普通的奏疏,而是一整套完整的军中改制方案。
接着朱元璋又是把奏疏递给了一旁的朱标,立刻便是让朱标也跟着一起震撼了起来。
“允熥,你这是何意?”朱标不解地问。
苏宁从容答道:“回父王,儿臣以为,如今军中积弊已深,是时候整顿了。”
朱元璋指着其中一条:“设立大明钱庄分号,专司将士薪饷发放,这是何意?”
“回皇爷爷,”苏宁解释道,“如今军中粮饷发放,多经层层克扣。若由大明钱庄直接发放,既可杜绝贪腐,又能让将士们实实在在拿到军饷。而且也能让大明兵士明白是谁给他们发饷发粮。”
朱元璋眼中精光一闪:“继续说。”
“此外,孙儿建议设立‘伤残将士抚恤基金’,由大明钱庄运作,确保伤残老兵老有所养。还有‘军中子弟学堂’,专门招收将士和军户子弟入学……”
朱标越听越是心惊:“允熥,这些举措,恐怕会触动不少人的利益。”
“父王明鉴。”苏宁躬身道,“但正因如此,才更应该推行。如今军中势力盘根错节,若不从根本上改变,只怕……”
他没有说下去,但朱元璋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
“你先退下。”朱元璋挥挥手,“朕与你父王有要事相商。”
“诺!孙儿告退。”
待苏宁离去后,朱元璋将那份《军中革新疏》重重拍在案上:“标儿,你看出来了吗?”
与此同时,清晏阁内,苏宁正在接见几位特殊的客人。
“末将参见郡王殿下。”三名身着戎装的将领跪地行礼。
“诸位将军请起。”苏宁亲自扶起他们,“此次北征,诸位将军奋勇杀敌,本王都听说了。”
这三人都是蓝玉军中的中级将领,出身寒门,却在这次北征中立下战功。
“这是大明钱庄的支票,”苏宁将三个信封推给他们,“算是本王给诸位的一点心意。另外,诸位家族的子弟在孝陵学堂的一切费用,全免。”
将领们感激涕零:“末将等愿为殿下效死!”
“哈哈,好!有个诸位让本王如虎添翼。”
待将领们离去后,马和低声道:“皇孙,如此收买蓝玉的部将,是否太过冒险?”
苏宁淡然道:“蓝玉自恃功高,从不把这些寒门出身的将领放在眼里。我不过是给他们一个出路罢了。”
“可是……”
他走到窗前,望着凉国公府的方向:“蓝玉这棵大树,根已经烂了,我们要做的,是确保这棵大树倒下时,不会砸到自己,最好能把所有的养分都据为己有。”
“皇孙,难道我们不可以尝试收服蓝玉吗?”
“幼稚!妄图改变一个人无异于愚蠢!蓝玉这种人不光不会畏惧皇权,也不可能真正的效忠于任何人,我可不认为自己会比皇爷爷厉害。”
“……”
一个月后,蓝玉查出是苏宁在背后运作,怒气冲冲地来到孝陵学堂。
虽然如今的苏宁已经回到了东宫,不过依旧是经常来孝陵视察学堂。
“允熥!我与你母族常家是至亲,又是一向支持你的行动,你为何要害我!”
苏宁平静地看着暴怒的蓝玉:“舅公何出此言?”
“哼!别叫我舅公!“蓝玉冷笑,“你在皇上面前进谗言,改我封号,又暗中收买我的部将,真当我不知道?”
苏宁缓缓起身,目光突然变得锐利:“既然舅公今天把话挑明了,那外甥孙也不妨直说。舅公在军中做的那些事,当真以为皇爷爷和父王不知道吗?”
蓝玉气势一滞,万万没想到一个孩子有这么强的气势,“你……你什么意思?”
“强占军田、纵奴行凶、凌辱元妃……”苏宁每说一句,蓝玉的脸色就白一分,“这些事,哪一件不是死罪?哪一件不能判你一个扒皮充草?”
“胡说八道!”
“哼!舅公,外甥孙在皇爷爷面前为您求情,才保住了舅公您的国公爵位。舅公不感激也就罢了,反而来兴师问罪?”
“我……”蓝玉目瞪口呆,一时语塞。
“舅公,“苏宁语气转缓,“外甥孙最后劝你一句:别把皇爷爷和父王当傻子!也不要把他们的耐心当成无底线。”
“哼!允熥,你太令舅公我失望了。”
蓝玉悻悻而去后,马和担忧地道:“皇孙,如此激怒蓝玉,只怕……”
“无妨。”苏宁淡淡道,“一个自寻死路的人,不值得费心。”
“可他是你的舅公啊!怕就怕在淮西勋贵里影响不好。”
然而苏宁却是不以为意的取出一本名册:“多虑了!这些是蓝玉军中值得拉拢的将领名单,让钱庄给他们提供低息贷款,助他们能够在南京城安家,优先安排他们的家眷进入我们的工坊做工。”
“皇孙这是要……”
“要让这帮精兵强将知道,”苏宁目光深远,“跟着我朱允熥,比跟着蓝玉更有前途。”
“……”
洪武二十一年的这个夏天,就在蓝玉沉浸在功成名就美梦中时,一张无形的大网已经悄然撒下。
而织网的人,正是那个他从未放在眼里的十岁孩童。
……
洪武二十一年的盛夏,谨身殿内却弥漫着一股寒意。
朱元璋将一份密报重重摔在御案上,脸色铁青。
“这个蓝玉!当真以为朕不敢动他吗?”
太子朱标连忙拾起密报,越看越是心惊。
上面详细记录了凉国公蓝玉近日的言行:在军中私宴上公然抱怨封号不公,纵容部下强占民田,甚至私下里议论太子仁弱。
“父皇息怒,蓝玉虽然狂妄,但毕竟军功卓著……”
“军功?”朱元璋冷笑一声,“他有徐达的忠诚,还是有常遇春的勇猛?标儿,你记住,功高盖主者,从来都不会有好下场!”
这时,毛骧悄无声息地步入殿内:“陛下,太子,三皇孙殿下求见。”
朱元璋与朱标对视一眼,均感意外。
“让他进来。”
苏宁步入殿内,行礼后直接呈上一本厚厚的册子:“皇爷爷,父王,这是允熥整理的《军中革新疏》。”
朱元璋翻开册子,起初不以为意,越看却越是惊讶。
这并非普通的奏疏,而是一整套完整的军中改制方案。
接着朱元璋又是把奏疏递给了一旁的朱标,立刻便是让朱标也跟着一起震撼了起来。
“允熥,你这是何意?”朱标不解地问。
苏宁从容答道:“回父王,儿臣以为,如今军中积弊已深,是时候整顿了。”
朱元璋指着其中一条:“设立大明钱庄分号,专司将士薪饷发放,这是何意?”
“回皇爷爷,”苏宁解释道,“如今军中粮饷发放,多经层层克扣。若由大明钱庄直接发放,既可杜绝贪腐,又能让将士们实实在在拿到军饷。而且也能让大明兵士明白是谁给他们发饷发粮。”
朱元璋眼中精光一闪:“继续说。”
“此外,孙儿建议设立‘伤残将士抚恤基金’,由大明钱庄运作,确保伤残老兵老有所养。还有‘军中子弟学堂’,专门招收将士和军户子弟入学……”
朱标越听越是心惊:“允熥,这些举措,恐怕会触动不少人的利益。”
“父王明鉴。”苏宁躬身道,“但正因如此,才更应该推行。如今军中势力盘根错节,若不从根本上改变,只怕……”
他没有说下去,但朱元璋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
“你先退下。”朱元璋挥挥手,“朕与你父王有要事相商。”
“诺!孙儿告退。”
待苏宁离去后,朱元璋将那份《军中革新疏》重重拍在案上:“标儿,你看出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