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破例获封(第2页)

姚广孝却道:“王爷,事已至此,硬抗不是办法。不如……顺势而为。”
“道衍,你这是什么意思?”朱棣不解。
“监军制度要推行,但我们可以在推行中做文章。”姚广孝露出高深莫测的笑容,“比如让这些监军们,特别是魏国公,见识见识北平将士的‘厉害’。”
朱棣立刻会意:“你是说……”
“北平苦寒,边防重任。让这些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儿好好体验体验。”姚广孝冷笑道,“等到他们吃够了苦头,自然就知道该听谁的了。”
“这……”
“而且,孝陵学堂的学子都是纸上谈兵,同样也是给那位三皇孙一个警告。”
“好!就这么办。”
然而,朱棣和姚广孝都低估了苏宁的准备。
三日后,当徐辉祖率领监军团队抵达北平时,带来的不仅是圣旨,还有大明钱庄北平分号的特别资金和明熥商行的大批物资。
“燕王殿下,”魏国公徐辉祖不卑不亢地行礼,“下官奉旨推行监军制度,还望殿下鼎力相助。”
朱棣皮笑肉不笑地说:“徐总监军客气了。本王一定全力配合。”
“多谢燕王殿下。”
但接下来的发展,完全出乎朱棣的预料。
魏国公徐辉祖不仅没有养尊处优,反而当天就住进了军营,与将士同吃同住。
更让朱棣心惊的是,大明钱庄为北平卫将士提供了专门的低息贷款,明熥商行更是以成本价供应过冬物资。
“王爷,情况不妙啊!”姚广孝忧心忡忡,“听说将士们对监军的态度已经开始转变了。”
朱棣站在王府高台上,望着远处的军营,脸色阴沉:“这个允熥……真是本王的克星!”
“最可怕的是,”姚广孝低声道,“监军制度一旦在北平扎根,王爷这些年培养的势力,恐怕就要被连根拔起了。”
朱棣沉默良久,突然问道:“道衍,你说如果现在……”
他没有说下去,但姚广孝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
“王爷,时机未到。”姚广孝摇头,“现在动手,就是谋逆。我们要等……”
“等什么?”
“等蓝玉先动手。”
洪武二十一年的这个冬天,北平卫的监军制度改革在明枪暗箭中艰难推进。
而这场改革的背后,是大明王朝权力格局的深刻变革。
远在南京的苏宁,收到徐辉祖的密报后,只是淡淡一笑。
“四叔,我们的游戏会越来越刺激,希望你能真的强大一些。”
……
洪武二十二年初春,南京城却是再次飘起了细雪。
谨身殿内,朱元璋与朱标对坐议事,面前的紫檀木案上摊开着一本厚厚的功劳簿。
“标儿,你看看允熥这些年的作为。”朱元璋手指轻轻敲击着功劳簿上密密麻麻的记录,“监军制度整肃军纪,大明钱庄充盈国库,孝陵学堂培育人才……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利在千秋的大功啊。”
朱标仔细翻阅着,脸上难掩自豪:“父皇说的是。允熥虽然年幼,但见识卓绝,实为难得。”
“按祖制,郡王之上当晋亲王。”朱元璋目光深邃,“朕有意破例,晋允熥为亲王,你以为如何?”
“什么?”朱标闻言一惊:“父皇,允熥今年才十一岁,如此早封亲王,恐怕……”
“哼!恐怕什么?”朱元璋打断他,“允熥的功劳,抵得上十个亲王!朕听说他在军中推行监军制度时,那些老将最初都不服气。结果呢?他用大明钱庄的特别津贴和明熥商行的低价物资,硬是让监军们在军中站稳了脚跟。这份手腕,就是满朝文武也找不出几个!”
朱标犹豫道:“儿臣是担心……如此破例,会不会引起其他皇子皇孙们的不满?”
朱元璋冷哼一声:“他们要是有本事,也做出允熥这样的功业来!朕向来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飘落的雪花:“更何况,现在北元虽败,余孽犹存;朝中勋贵,尾大不掉。允熥这些新政,正是治国良方。朕要借晋封亲王,告诉天下人:凡是利国利民的新政,朕都会鼎力支持!”
朱标见父皇心意已决,便不再反对:“那父皇准备给允熥什么封号?”
朱元璋转身,眼中闪过一丝追忆:“吴王。”
“什么?吴王?”朱标震惊地抬起头。
这个封号非同小可,朱元璋在称帝前就曾被小明王韩林儿封为吴王。
将这个封号赐给苏宁,意义非凡。
“没错,就是吴王。”朱元璋语气坚定,“朕起于吴地,成就帝业。如今允熥的创新变革,颇有朕当年的气魄。这个封号,非他莫属!”
“父皇,你确定选择允熥为皇太孙了?”
“不!这是你该考虑的问题,咱就不越俎代庖了。”
“那……”
“哼!吴王是吴王!太子是太子!最后选择谁还不是由你自己决定。”
“……”
……
三日后的大朝会,文武百官齐聚奉天殿。
当朱元璋宣布晋封苏宁为吴王时,朝堂上一片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