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古怪的建文帝(第2页)

“允熥,朕梦见皇爷爷和父皇了。他们在梦里对朕摇头,是不是都对朕很失望?”
每一次倾诉,都让苏宁对这个看似优柔寡断的皇帝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不是愚蠢,只是太过重情;他不是无能,只是太过仁厚。
这日,建文帝突然带来了一卷画轴。
展开一看,竟是儿时几个兄弟姐妹在御花园玩耍的画面。
画中的孩子们笑得天真烂漫,追逐着五彩的蝴蝶。
“你看,这是你,这是朕,这是江都和宜伦……”建文帝指着画中人物,眼中闪着光,“那时多好啊!没有朝政,没有权谋,只有兄弟姐妹间的嬉笑打闹。”
他看向苏宁,突然问道:“允熥,若你处在朕的位置,会如何对待各位皇叔?”
这个问题太过突然,苏宁险些露出破绽。
他强自镇定,继续保持昏迷状态。
建文帝却不以为意,自顾自地说下去:“朕知道,四叔必反。可朕……朕实在下不了手。他毕竟是朕的亲叔叔啊,小时候还常常背着我们在御花园里玩耍……”
说到这里,他突然伏在床边,肩头微微耸动。
装睡的苏宁心中五味杂陈。
这位皇兄的真诚与脆弱,让他第一次对自己的谋划产生了动摇。
然而想到历史的走向,想到靖难之役后的种种,他又不得不硬起心肠。
当建文帝离去后,苏宁对赵灵儿说:“传令下去,计划照旧。”
“可是王爷,皇上他对您……”
“这就是帝王家的悲哀。”苏宁望向宫墙的方向,“有些路,一旦选择了,就再也不能回头。”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再说,我们要做的是力挽狂澜,而不是反叛朝廷。若是有朝一日……我定会保他周全。”
建文帝永远不会知道,他倾吐真心的这些午后,对这个他既羡慕又依赖的弟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而苏宁也不会知道,正是这些真诚的倾诉,让他在未来的某个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个改变历史的决定。
兄弟二人,一个在明处倾吐真心,一个在暗处矛盾挣扎。
这场看似荒诞的对话,正在悄然改变着大明王朝的命运轨迹。
窗外,夏日的蝉鸣声声不绝,仿佛在为这段不为人知的兄弟情谊,奏响一曲凄美的挽歌。
……
建文元年七月,一道明黄色的皇榜贴遍了全国各州府的城门。
榜文上苍劲有力的楷书写着:
“今有吴王允熥,中毒日久,沉疴难起。若有能医者,赏金万两,封太医令。若能提供张真人线索者,赏千金。”
这道皇榜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大明都为之震动。
从云南到辽东,从江浙到陕甘,各地名医纷纷收拾行囊,奔赴南京。
就连一些隐居山林的医道高人,也因这道榜文而重出江湖。
吴王府门前很快排起了长龙。
太医院专门在府外设了诊案,由院使周斌亲自筛选。
这位年过五旬的老太医连日操劳,眼下的乌青愈发明显。
“下一个。”周斌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声音沙哑。
一位来自河南的老医者颤巍巍地上前:“大人,小人想先了解殿下中毒时的症状……”
“该问的问,不该问的别问。”周斌冷冷打断,“诊脉便是。”
然而一个月过去,前来应诊的医者虽多,却无人能说出个所以然。
有些医者甚至连脉象都诊不明白,只能支支吾吾地开些温补的方子。
“陛下,”周斌跪在谨身殿内禀报,声音带着疲惫,“至今已有三百余名医者前来应诊,皆言吴王殿下脉象奇特,非寻常毒素。”
建文帝放下手中的奏章,眉头紧锁:“就没有一人有办法吗?”
“倒是有几位名医开了方子,只是……”周斌犹豫了一下,“殿下服药后,病情反而更重了。”
建文帝猛地站起,龙案上的茶盏被带得摇晃:“什么?快带朕去看看!”
当建文帝赶到吴王府时,正看见赵灵儿在床前垂泪。
床上的苏宁面色灰败,呼吸微弱,比之前更加憔悴。
“这是怎么回事?”建文帝厉声问道。
一位来自苏州的老医者战战兢兢地回话:“陛下,殿下所中之毒甚是奇特。老朽以‘以毒攻毒’之法诊治,不想……”
“庸医!”建文帝罕见地动怒,“若是吴王有个三长两短,朕绝不轻饶!来人,将这庸医押入大牢!”
就在这时,王府外忽然传来一阵骚动。
守门侍卫匆匆来报:“陛下,门外来了个游方郎中,自称能解此毒。”
建文帝正要回绝,却听那郎中在门外高声道:“殿下所中之毒,可是每逢月圆之夜便会咳血?寅时三刻必会发作?”
这句话让赵灵儿浑身一震,她急忙看向建文帝:“陛下,这位先生说得一字不差!”
建文帝神色稍缓:“快请!”
进来的是一位青衫老者,须发皆白,却步履轻盈。
他面容清癯,双目炯炯有神,腰间系着一个古朴的药囊。
他既不跪拜,也不惶恐,只是淡淡地扫了建文帝一眼,便径直走到床前。
“你是何人?”建文帝问道。
老者不答,只是伸手为苏宁诊脉。
他的手指在苏宁腕间轻轻一搭,随即眉头微皱。
“此毒名为‘七日断肠’,按理说中毒七日必死无疑。殿下能撑到现在,实属奇迹。”老者收回手,语气平静。
建文帝急忙问:“可有解救之法?”
老者从药囊中取出一枚紫色丹药,丹药在光线下泛着奇异的光泽:“此乃‘紫金丹’,以百年灵芝、雪山茯苓配以七种奇药炼制。能否见效,就看天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