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开疆拓土(第2页)

……

天工十年,秋高气爽。

南京紫禁城在秋日阳光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标志着大明政治史上一个相对稳定、制度化的权力交接周期的完成。

按照天工初年便已定下的规制,内阁首辅、次辅任期两届,每届五年,不得连任超过两届。

如今,以方孝孺、铁铉为首的第一届内阁,已圆满完成了他们的十年任期。

乾清宫,偏殿。

苏宁特意设下小宴,单独招待即将卸任的方孝孺与铁铉等人。

殿内没有侍从,只有君臣七人。

苏宁亲自执壶,为两位老臣斟满御酒,感慨道:“方先生,铁爱卿,诸位爱卿,十年弹指一挥间。回想天工初年,百废待兴,内外堪忧。若无二位卿家殚精竭虑,鼎力相助,朕纵有万般想法,也难以如此顺利推行。这十年,辛苦二位了。”

方孝孺已是白发苍苍,但精神依旧矍铄,他举杯的手微微颤抖,并非因为衰老,而是因为激动:“陛下言重了。老臣蒙陛下不弃,委以重任。这十年来,亲眼见证陛下革故鼎新,开铁路,平漠北,兴格物,强兵甲……此等盛世气象,远超历代。老臣能为这煌煌天工之始略尽绵薄,实乃平生大幸,何谈辛苦!”

他一饮而尽,眼中似有泪光闪烁。

他从一个恪守古制的儒臣,到成为这场前所未有变革的核心参与者与见证者,其心路历程,可谓复杂而深刻。

铁铉亦是感慨万千,他性格刚毅,此刻声音也略显低沉:“陛下,臣一介武夫,蒙陛下拔擢于行伍,授以枢机。十年间,北定草原,东平高丽,皆赖陛下庙算深远,将士用命,臣不敢居功。唯愿我大明兵锋所指,四海宾服!”

苏宁动容道:“二位之功,朕与天下,皆不会忘。卸任之后,并非致仕。朕已决议,设立‘资政院’,方先生可为院长,铁爱卿为副院长。凡军国大事、重要制度变革,朕仍要咨询二位意见。望二位能以丰富经验,继续为大明保驾护航。”

这是极高的荣誉与信任,方孝孺与铁铉离席拜谢,心中那一点点因卸任而产生的怅然,顿时化为乌有。

次日,奉天殿。

庄严的朝会上,首先举行了对卸任内阁成员的褒奖仪式。

方孝孺受封“太师”,铁铉晋封“镇国公”,其余阁臣皆有厚赏。

朝廷肯定了他们十年来的功绩。

紧接着,苏宁当廷宣布了新一届内阁的任命。

“经朕斟酌,并咨询资政院,新一届内阁成员如下!”司礼监太监展开明黄圣旨,高声宣读:“授杨士奇为内阁首辅,领吏部尚书!”

“授杨荣为次辅,领户部尚书!”

“授杨溥为东阁大学士,领礼部尚书!”

……

圣旨中念出的名字,除了“三杨”这几位在之前十年中已在各部表现出卓越才能、思想开明且支持新政的干臣外,还有数位更为年轻的面孔,他们或是来自地方、政绩斐然的督抚,或是精通新学、善于实务的技术型官员。

“三杨”及新任阁臣们出列,跪地领旨,神色庄重而充满使命感。

苏宁看着这批新鲜血液,肃然道:“杨士奇,杨荣,杨溥,尔等皆乃朕简拔于微末,历练于实务。旧辅已为大明打下坚实根基,开创良好局面。然,创业维艰,守成亦难,开拓更不易!新铁路需规划,新领地需消化,新技艺需推广,万民福祉需增进……此皆尔等之重任!望尔等继承前人之志,秉持‘天工’精神,格物致知,勇于任事,辅佐朕,开创更为辉煌之明天!”

首辅杨士奇代表新任内阁表态,声音沉稳有力:“臣等蒙陛下天恩,委以托孤之重,敢不竭尽驽钝,肝脑涂地!必当谨遵圣训,秉持公心,协调各部,推进新政,使我大明江山永固,社稷长安!”

这场权力交接,平稳、顺畅,且充满了积极的仪式感。

它向所有朝臣乃至天下人表明,大明的政治运作正在走向制度化与规范化,皇帝的权威与文官政府的有效治理得以结合。

老臣得到尊荣与妥善安置,新人得以擢升并承担重任,整个官僚体系看到了明确的晋升预期与制度保障。

朝会之后,新的内阁迅速运转起来。

杨士奇等人本就是能臣干吏,对政务极其熟稔,加之他们多为新政的拥护者和参与者,对接下来的发展路线有着清晰的认知。

朝廷的政令,在新内阁的主持下,继续沿着苏宁设定的轨道,高效地推行下去。

大明的政局,平稳地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个由更熟悉新政、更具开拓精神的官员主导的时代,正式开启。

所有人都期待着,在这批新生力量的带领下,天工盛世将走向另一个高峰。

……

天工十二年,春寒料峭,然而大明朝堂之上的气氛却比这天气更为炽热,甚至带着一丝肃杀。

十年生聚,十年发展。

如今的大明,国库充盈,仓廪殷实。

铁路已纵横南北主要行省,公路网络不断延伸,将帝国的核心区域紧密连接。

龙江、马鞍山等地的钢铁厂日夜轰鸣,产出着海量的钢铁,支撑着军队的武备与各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