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第2页)

……

天工六十年,春。

北京城的紫禁城,历经六十载风霜,在精心维护与部分符合规制的新技术加持下,愈发显得庄重恢弘,同时又隐隐透出一种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独特气韵。

这一日,紫禁城内举行了盛况空前的传位大典。

八十五岁的天工帝苏宁,虽鬓发皆白,但精神矍铄,目光依旧睿智深邃。

他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在文武百官、宗室勋贵以及来自全球各大明藩属、盟邦使节的注视下,亲手将象征着至高皇权的传国玉玺,交到了已届花甲之年的皇太子朱文仁手中,定年号为兴民。

“仁儿,”苏宁的声音经过扩音设备的清晰传递,回荡在宽阔的广场上,带着一位老者、一位开创者的欣慰与嘱托,“朕,持此神器六十载,赖祖宗庇佑,群臣辅佐,万民辛勤,终使日月所照,皆为汉土,铁轨所至,皆为王臣。今日,朕将这锦绣江山,交予你手。望你谨记‘天工开物,格物致知’之训,持守‘民为邦本’之念,继往开来,使我大明盛世,永续万年!”

皇太子,如今的大明新帝朱文仁,恭敬跪拜,双手接过那沉甸甸的玉玺,声音沉稳而坚定:“儿臣谨遵父皇教诲!必恪尽职守,爱养百姓,推进圣学,守护江山,绝不负父皇与列祖列宗之厚望!”

“好!不愧是朕的嫡子,以后这锦绣河山就是你的了,务必要培养好朱家的下一代,绝对不能出现眼高手低的蠢货。”

“是!父皇。”

这一刻,见证了新旧时代的交替。

一个由苏宁亲手开创并引领了整整一个甲子的“天工时代”正式落下帷幕,而一个在其坚实基础之上发展的新纪元,就此开启。

回首这六十年,大明已然脱胎换骨,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业帝国:

铁路干线如同帝国的钢铁骨架,不仅连接南北两京,更已延伸至西域、辽东、云贵,甚至跨过海峡,连通了琼州与夷洲。

高速铁路的试验线路也已投入运营。

公路上,不再是马车独行,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公共汽车、货运卡车乃至私人汽车已不算稀罕物,穿梭于城乡之间。

天空中,虽然还只是用于试验和军事的飞艇与早期双翼机,但人类征服天空的梦想已照进现实。

电力这个曾经实验室里的奇迹,已走入千家万户。

从紫禁城到寻常百姓家,电灯取代了油灯蜡烛,照亮了夜晚。

电报线和电话线连接各省,消息瞬息可传。

无线电技术也已萌芽,广播里传出的朝廷政令、戏曲新闻,成为新的信息媒介。

城市里,有轨电车叮当作响,工厂里,电动机器轰鸣不息。

庞大的工业体系支撑着帝国的运转。

从遍布全国的发电厂、钢铁厂,到精密的机床制造、船舶重工,再到新兴的汽车厂、化工厂、制药厂……

大明的工业能力独步全球。

标准化、流水线的生产模式,使得物资产能空前强大。

帝国的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本土行省治理高效,漠南漠西、朝鲜乐浪、东瀛、交趾、于毒、乃至南洋诸岛、殷洲西海岸的部分重要据点,都已建立了有效的统治或控制。

曾经困扰帝国的边患,已通过移民、同化、驻军与经济纽带等多种方式,基本解决。

一套融合了传统儒家伦理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天工律》成为帝国运行的根本准则。

而且此时“格物致知”的精神深入人心。

新式学堂遍布州县,教授着科学、数学、工程学与人文社科知识。

天工院已成为全球科研圣地,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

医学、农学、地质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华夏文明在吸收了新技术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

传位大典结束后,退位为太上皇的苏宁,回到南京城外孝陵一处幽静别苑居住。

他时常站在高处,眺望着这座灯火辉煌的不夜城,看着远处铁路线上如流星般划过的列车灯光,听着隐约传来的工厂汽笛,脸上露出平静而满足的笑容。

他知道,自己已经做到了一个穿越者所能做到的极致。

他不仅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命运,更是凭借一己之力与无数人的努力,将整个华夏文明提前数百年推入了工业时代,并为其奠定了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未来的大明,或许还会有挑战,有风波,但它的根基已然牢固,它的方向已然明确。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苏宁轻声低语,晚风吹拂着他雪白的须发。

而在北京城皇城之内,新帝朱文仁坐在熟悉的乾清宫御书房内,这里曾是他父亲日夜操劳的地方。

书桌上,摆放着最新的全球地图,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大明的疆域与影响力范围,也标记着未来探索与发展的方向。

他深知守成不易,开拓更难,但他有信心,在父亲留下的宝贵遗产上,带领大明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天工时代的落幕,并非结束,而是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故事的起点。

大明的旗帜,将在工业文明的劲风中,继续高高飘扬。

……

大明兴民元年,传位大典的喧嚣早已过去,北京城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秩序与宁静。

而退位为太上皇的苏宁,迁居至南京紫金山孝陵南麓一处幽静皇家别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