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16(第2页)

  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部分强硬派军官的赞同。

  在他们看来,一个不在控制范围内的、重要的军需供应商,本身就是一种不稳定因素。

  然而,就在占领当局准备下达强制接管命令的前夕,几通来自不同渠道的电话和信函,让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首先发声的是瓦莱里奥·博尔盖塞将军。

  尽管意大利已经投降分裂,但瓦莱里奥将军在意大利海军和特种部队中的威望犹存,并且他本人及其部分麾下选择了继续与德军合作,其第十快艇支队仍在为德军效力。

  他通过仍然有效的联络渠道,向德军北意大利战区的高级指挥官传递了一个明确而强硬的信息:

  “‘su’集团及其负责人苏宁先生,是我瓦莱里奥·博尔盖塞家族的重要合作伙伴及私人朋友。任何针对‘su’集团的不友好行动,都将被视为对我和我家族的不尊重,并将严重影响我们之间目前的合作关系。”

  这番话的分量不容小觑。

  瓦莱里奥将军是德军在北意需要倚重和笼络的当地实力派人物,他的特种部队在执行秘密任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为了几个工厂而得罪这样一位关键的盟友,显然得不偿失。

  与此同时,德军派往“su”工厂进行“初步接收评估”的技术和管理小组,也带回了一份令人沮丧的评估报告。

  报告指出:“‘su’工厂的生产体系高度复杂且专业化,其核心依赖于一套独特的管理流程、经过特殊培训的工人团队,以及一些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效率极高的生产组织技术。更重要的是,其核心原料的采购渠道完全掌握在苏宁本人手中,我们无法在短期内复制。”

  小组负责人无奈地补充道:“我们尝试按照他们的流程管理一小部分生产线,结果效率下降了百分之四十,次品率上升了百分之十五。而且,工人们似乎只认可‘su’的管理层,对于我们的介入表现出消极抵抗的情绪。”

  换句话说,就算强行没收了工厂,他们也玩不转!

  不仅无法维持现有的产量和质量,反而可能让这条重要的后勤供应链陷入瘫痪。

  最后,负责军需后勤的将领算了一笔经济账:“先生们,即使我们能够克服管理困难,‘su’提供给我们的价格,在考虑到其产品质量和交付速度的前提下,已经低到了惊人的程度。如果我们自己组织生产,或者交给其他德国公司,成本至少会上浮百分之三十到五十,而且质量还无法保证。在目前东线和我们本土都急需资源的背景下,我们为什么要去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贪婪的军官反驳道:“可是,利润都被那个东方人赚走了!而且资金流向了中立国瑞士!”

  后勤将领冷静地回答:“他赚取的是合理的商业利润。而我们现在最缺的不是钱,是稳定、优质、及时的物资!只要‘su’的工厂能继续为我们生产我们需要的东西,他赚取一些利润,又有什么关系?难道我们要为了虚无的‘控制权’,而让前线的士兵穿着更差的衣服,吃着更差的食物吗?更何况,瓦莱里奥将军的态度已经很清楚……”

  几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让德军占领当局最终做出了一个务实,甚至有些无奈的决定:对“su”集团的所有权问题视而不见,默认其继续在代理人的管理下运作,并维持原有的订单和合作关系。

  只要“su”的工厂能继续为德意志的战争机器提供物美价廉的军需品,那么,这个东方老板究竟在哪里,赚了多少钱,暂时都可以放在一边。

  毕竟,在战争的残酷现实面前,效率和稳定,远比意识形态和所有权的纯粹性更重要。

  于是,在德军铁蹄统治下的北意大利,“su”集团的工厂成为了一个独特的例外。

  它依旧轰鸣,依旧高效,依旧将一车车的物资运往德军阵地。

  而远在瑞士的苏宁,则安然地通过遥控,继续从这场席卷欧洲的悲剧中,汲取着庞大的财富,并冷眼旁观着这一切。

  他的工厂,仿佛成为了战争中的一个“中立区”,凭借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巧妙织就的保护网,在夹缝中顽强地生存并壮大着。

  ……

  1944年的战局已然明朗。

  盟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东线德军节节败退,第三帝国的崩溃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在这个关头,那些嗅觉敏锐的交战国,已经开始为战后布局。

  而能力出众、且在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海军特种作战领域都享有盛名的瓦莱里奥·博尔盖塞将军,自然成为了各方极力争取的目标。

  英国人,率先行动了。

  他们并没有直接冒险接触身处北意德军控制区、行踪不定的瓦莱里奥本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瑞士苏黎世……

  那个与博尔盖塞家族关系密切,且此刻相对安全的东方人,苏宁。

  一场秘密的会晤在苏黎世一家不起眼的私人银行会客室内进行。

  来访者是一位自称“史密斯先生”的英国绅士,举止优雅,言谈谨慎,但眼神中透着情报人员特有的精明。

  “苏宁先生,久仰。您在商业上的成就令人惊叹。”史密斯先生寒暄过后,直接切入正题,“我们了解到,您与瓦莱里奥·博尔盖塞将军私交甚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