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破屋朽梁,博采众长(第3页)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随便聊着,不一会,就来到了新学府。

 学府大门坐北朝南,面阔三间。

 四根漆雕实木,撑起了门面。

 头顶匾额、左右楹联都空空如也,难免显得寒酸。

 门外东西各建有砖砌的影壁,壁上各书“求真”、“问道”的字样。

 朱翊钧踩着青色的石砖,看着门前两颗小树苗,忍不住摇头:“朱尚书还真是该省的地方省。”

 他伸手抚了抚树苗:“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长成参天大树。”

 扔下一句,便领着王国光往里走。

 此时蒋克谦领先两步,警示四周。

 “陛下!”恰在此时,副山长李幼滋一脸惊慌地迎了出来。

 朱翊钧示意他不必行礼,开门见山:“程大位呢?”

 李幼滋连忙道:“陛下,程大位正在与学生们授课,臣这就去叫他。”

 朱翊钧叫住了他:“不必了,朕过去罢,正好听听。”

 皇帝要多走几步路,众人自然只有跟着。

 这时候王国光才有暇跟李幼滋寒暄:“李少卿怎么没在大理寺坐班?”

 大理寺右少卿陈栋去了南直隶,按理来说正是分身乏术的时候,结果左少卿反而还有暇跑来新学府。

 李幼滋朝皇城放向拱了拱手:“慈圣皇太后托付我,潞王与永宁公主出宫时,稍微照看一番,忝为副山长,责无旁贷。”

 朱翊钧回过头看了他一眼:“朕的弟、妹今日上课?”

 潞王朱翊镠、永宁公主朱尧媖也到了启蒙的年纪。

 此后便请了先生,入宫授课。

 随后朱翊钧又提议,让两位弟弟妹妹可以到新学府听听课。

 本身女子不便出阁听课,但如今新学府刚开,还未开始招生,并不混杂,相对安全,再则李太后平民出身,相对没那么死板,也抱着赞同的态度。

 帝后开恩,外人奏了两次没动静,也就没人再理会此事。

 李幼滋连忙低头回话:“学府每逢三六九授课,潞王与公主逢三则出宫上课。”

 朱翊钧点点头。

 授课的地方,在学府正中的大殿内。

 大殿四周建有围廊,围廊外面池水环绕,殿为重檐四角攒尖顶,覆黄琉璃瓦。

 朱翊钧上下打量了一眼,环境还不错,看来工部没有贪墨太多。

 他侧过身子,听着里面的动静。

 一行人跟着皇帝,有样学样,竖起耳朵。

 只听里面传来动静。

 “所以,将五十六两银,分成七分,便是五十六除以七,为多少?”

 “为八!”

 “八!”

 简单的问题,引来一阵抢答。

 朱翊钧还在里面听到了李诚铭的声音。

 如今新学府的学员,跟京卫武学差不多,勋贵们揣摩圣意,送进来的半大小子。

 拢共也就一百人,错开不同的班,每天来个十几人就不错了。

 王国光倒是朝李幼滋投去征询的目光,似乎在说,这么简单,也值得开个新学府?

 李幼滋哪里懂这些,只好假装没看见。

 众人又等了一会,里面的声音才渐渐停歇。

 蒋克谦推开门,先进去清场,免得人群一涌而出,惊扰了圣驾。

 门被推开的时候,王国光看到学堂中央,悬挂着一块打磨过的石头,上面是木炭书写的痕迹。

 其上一堆稀奇古怪的符号,看得他一脸迷惑。

 这时候知道皇帝来了,没资格的,都从侧门被赶了出去。

 只有朱翊镠、朱尧媖还有李诚铭上前行礼。

 “大兄皇帝陛下。”

 “陛下。”

 朱翊钧让宫人带潞王一边去玩,自己拉着朱尧媖走进学堂中。

 李诚铭见没安排自己,默默跟上。

 程大位连忙行礼:“陛下。”

 他自从入京以后,便得了皇帝厚遇,留在了新学府教书任事。

 平日一般就自行做他的研究,以及皇帝吩咐的事情。

 只有方才这一班,都是显贵,才由他出面上课。

 朱翊钧点了点头,温和道:“程宾渠不必多礼,听闻书册成稿了?”

 这事吩咐下来已经好几个月了,此前出了两册,都不甚满意。

 如今估摸着差不多了,干脆叫上户部王国光一同看看,

 程大位闻言,告罪一声,转身从教谕桌案上拿起一本书册,振奋道:“还请陛下斧正!”

 著书立说这个大饼,没人能拒绝,更何况还是皇帝的承诺。

 朱翊钧没去接,笑着摇摇头:“这书我把关的,看了也没甚意义,正应该他人看得懂,才算过关。”

 他扭头看向王国光:“王尚书,不妨替朕看看?”

 王国光哪里还不知,皇帝带他来看的什么。

 他抱着好奇的心态,双手接过书册。

 刚一到手里,就看到封面几个大字《数学·启蒙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