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循循善诱,半推半就

 吕调阳站在原地,一时无言。

 他不知道皇帝究竟是灵光一现,还是有意试探。

 见皇帝朝他看来,只能推脱道:“御史风闻奏事,臣不是言官,未经过常朝详议,不敢多加置喙。”

 这也是没办法,他之后是要弹劾高拱的。

 现在皇帝问了,他无论怎么表态,都不合适。

 但,朱翊钧却非要他开这个口。

 很是坚持地说道:“要什么详议,朕只是问吕卿看法。”

 “方才不是卿与我说,如此不合祖制吗?”

 吕调阳无奈,眼见躲不过去,只好模棱两可:“言官弹劾,事出有因,冯大珰这一身职司确系不合祖制。”

 “不过……孟冲猝亡,事有权宜,也未尝不可。”

 “终究还是要看圣上和太后心意。”

 朱翊钧失笑摇头,经典的热情礼貌,但没有观点。

 他悄然放出诱饵,说道:“那吕卿方才说的,元辅身兼吏部一职,又是如何看?”

 吕调阳一怔。

 刚才他只是随口一提,竟然还真被皇帝听进去了。

 但他也没光棍到直接背后进谗言。

 拿不准皇帝态度,他只得小心试探。

 不时看向皇帝,谨慎道:“元辅德高望重,众望所归……”

 朱翊钧打断了他:“吕卿,朕虽年幼,也知何为君臣之道,卿如何忍心虚言应我?”

 可惜,这一套对高仪那种好使,不意味着朝臣们都吃这一套。

 吕调阳循吏出身,魔抗还是高出不少。

 他整理了一番,斟酌道:“陛下,非是臣虚应。”

 “元辅与冯保不同。”

 “任吏部尚书,是彼时朝局所需,先帝钦定,权宜之计。”

 “此后元辅多次疏乞罢免选官一职,先帝因为并无其他人可替,一直不允,并非元辅栈恋不去。”

 他这话,面上尽是维护,却是在暗示,这确实也是当时的权宜之计,不得已而为之。

 若是新帝觉得有合适的人选接替,那祖制这个由头也是能用的。

 这就是试探了。

 朱翊钧听是听懂了,却绕起了弯子:“原来如此……那吕卿方才所言,元辅曾被弹劾,又是何缘故?”

 若是高拱没有栈恋的意思,怎么会引人弹劾?

 吕调阳不急不缓地解释道:“陛下,是户科给事中曹大埜妄言罢了!”

 朱翊钧眼神示意他细说。

 吕调阳回忆一番,说道:“今年三月己酉,曹大埜弹劾元辅十大罪状。”

 “说元辅结党营私、贪污渎职、阻塞言路、任人唯亲。”

 “其中便说了元辅‘升黜去留,惟其所欲’,要劾元辅吏部一职。”

 朱翊钧好奇道:“当真是妄言?”

 吕调阳暗中看了皇帝一眼。

 他十大罪状精挑细选了几条,自然是故意而为之。

 眼下言官尽数聚集在高拱门下,故旧门生都身居要职,恰好冯保又在此时说高拱结党。

 但凡皇帝将这些罪状与现状一对应,就应该会对高拱起疑心。

 若是本身对高拱有恶感,他便能从表情上看出来了。

 届时才好考虑要不要更进一步地影响皇帝。

 可惜的是,皇帝脸上丝毫看不出有半点疑心,或者是嫌恶。

 恐怕,这位新帝对高拱印象还不错。

 这下他更不好直接针对了。

 吕调阳很是肯定地点了点头:“是先帝亲自御批的妄言,说其中尽是不实之语!”

 “譬如,说元辅贪污了不下数十万金,但论及银两去处,只能说是被盗匪给偷劫了。”

 “又说科道官全是元辅的亲信,先帝问他,你难道不是科道言官?他便支支吾吾,说不出话。”

 “至于说元辅培植亲信,提拔党羽,包括门生宋之韩、韩楫等人,先帝直言他是胡乱攀扯。”

 “还说,张四维的侍班官,是贿赂元辅,把王锡爵挤下来的,先帝亲口说张四维学识不错,是他授意。”

 “如此种种,足见是妄言。”

 朱翊钧漫不经心听着。

 他看得出来,吕调阳故意上眼药的行为。

 毕竟,宋之韩、韩楫这几人,正在被说结党呢,若是常人,难免会疑心一番。

 这些弹劾的真真假假。

 数十万金这种屁话,是听都不用听。

 但是科道言官都是亲信这事嘛……现在倒是很明显的。

 还有张四维这事,他可是知道王锡爵就是这事不服气,拒绝给张四维腾位置,才被扔去南直隶的。

 但此时不是分辨这些事的时候。

 他心知,吕调阳在想什么。

 吕调阳大概是要的是,把水搅浑,保下冯保。

 但朱翊钧要的却不是这个结局。

 他突然感慨道:“朕本以为我大伴是太监,受了言官们的敌视,才有这番弹劾。”

 “却没想到,连元辅也受过这个委屈。”

 “朕突然明白,那日张阁老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了。”

 吕调阳疑惑地看着皇帝:“张阁老?”

 心中却是叹了口气。

 张居正到底和皇帝都说了什么,竟然也不与自己通个气。

 现在心里没底,好生被动。

 虽说刺探圣听有违人臣之道,但是为大事故,变通一下也是好的。

 怎么能对自己只字不提呢。

 莫名想起六月初六那天劝进,自己劝高仪祭文不要太佶屈聱牙,别让皇帝看不懂,反惹得张、高二人摇头失笑。

 初时还不明白,如今听闻这位皇帝日讲进度一日千里,回过头来才意识到——有无进内阁,对皇帝的了解程度,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一步天堑啊。

 朱翊钧也不卖关子,继续无中生有,哄骗吕调阳道:“彼时张阁老与朕议论了一番考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