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搅弄风云(第2页)

 谢尚书轻轻点头,表示赞同:“正是如此,我虽有心隐瞒,但纸包不住火,迟早会被人知晓。更棘手的是,若有人借此机会栽赃陷害,将谋反的罪名扣在承宗头上,那后果不堪设想。”

 此言一出,书房内顿时陷入了一片死寂。谋反,那可是诛九族的大罪,谁人敢轻易沾染?

 “尚书大人,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王猛说道,“甘将军所说的事情并无证据,说不得是他诬赖谢监军。”

 这话,就是要让甘将军做替罪羊了。

 谢尚书点了点头:“这确实是个主意。”

 说到这里,谢尚书微微一顿,目光在众人脸上缓缓扫过,最终定格在谢翰林身上:“谢兄,你素来足智多谋,可有良策?”

 谢翰林沉吟片刻,缓缓道:“尚书大人,依我之见,我们可分两步走。第一步,暗中加强府内守卫,同时派遣可靠之人,寻找名医为宰相大人诊治。第二步,则是准备应对可能的危机。若真有人欲行不轨,我们可先将宰相大人‘病重’的消息放出,再适时宣布由尚书大人暂代宰相之职,以稳定人心。”

 “谢监军的事情可大可小,太后是谢家人,只要太后那边开口,谢监军的罪名自然能洗干净,现在当务之急是要稳住您的位置,保住谢家不倒。”

 谢翰林看的明白,只有谢宰相不倒,他们这些谢家人才能继续在朝堂上屹立不倒。

 至于谢承宗造反的事情,谢翰林也根本不信。

 谢太后都是谢家人,谢承宗没什么理由造反。

 其他人也都是这么想的,他们都觉得是谢承宗剿灭起义军失败了,年轻气盛干出了一点错事,都觉得谢承宗没什么可能会造反。

 “此计甚妙!”赵子瑜眼睛一亮,“如此一来,既能保护宰相大人的清白,又能稳住局势,不至于让谢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但如此一来,宰相大人岂不是要背负上‘被蒙蔽’之名?”王猛有些不甘心地问道。

 “王兄,大局为重。”谢尚书语重心长地说,“承宗若能康复,自然能洗清一切。若不能,我们更要为他,为谢家,保住这份基业。至于那些虚名,又有何意义?”

 王猛闻言,虽然心有不甘,但也知道这是目前最好的选择,只能无奈地点了点头。

 “承忠毕竟是跑回来了,还是要处理。”谢尚书继续说道,“待风波过后,我们可寻机将承宗调至偏远之地,任一小县令,远离朝堂纷争,待时机成熟,再行召回。这样既能让陛下放心,也能保全谢家的颜面。”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赞同。他们知道,这虽非上策,却是在当前局势下,最为稳妥的办法。

 然而,他的心思并未能完全隐藏。在他提前归京的消息不胫而走后,朝中的大臣们纷纷私下议论,揣测着这位宰相的真实意图。

 “诸位可曾听说,谢承宗竟提前回来了?”一位年长的官员压低声音,眉头紧锁。

 “起义军没有剿灭,谢承宗怎么能回来?”

 “是啊,他此举必有深意。”另一位官员附和道,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谢宰相虽素有清名,谢承宗可不是,谁又能保证他永远忠诚于大周?”

 “此言差矣!”一位平时与谢承宗交好的官员反驳道,“谢宰相乃是我大周栋梁,他的忠诚岂是尔等可以轻易质疑的?我们把谢承宗喊来问问就是了,只是有要事需与陛下商议。”

 但这样的声音很快就被更多的质疑所淹没。大臣们或出于个人恩怨,或出于对国家未来的担忧,纷纷私下讨论,认为谢承宗此举必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然而,碍于谢宰相多年来的威望与清名,他们终究没有将这份疑虑公之于众,只是暗暗留心,准备应对可能到来的风暴。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谢承宗开始了他的行动。他深知,要实现自己的野心,必须掌握军权。于是,他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关系网,精心策划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行动——偷取虎符,统领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