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大周乱了(第2页)

 卫王停下脚步,沉思片刻后说道:“速去召集几位大臣前来,本王要与他们商议此事。”

 不多时,相国和大将军等几位重臣匆匆赶来。

 卫王直接把开封的密信递给了几个大臣:“谢尚书在开封起兵一事复杂,本王想听一听诸位的看法。”

 “大王,此事颇为蹊跷。谢家向来在朝堂中

颇有地位,谢太后也是谢家人,如今他突然起兵,想必是出了什么变故。但这清君侧之说,也不可全信。”

 相国开口道:“大王,依臣之见,此事还需谨慎对待。我们可先写一封请安折子,去问问太后和小皇帝的情况,提出要面见小皇帝和太后,看看朝堂那边是什么反应,再做打算。如此一来,既能显示我们对皇室的忠心,又能探探虚实。”

 大将军则紧接着说道:“大王,相国所言虽有道理,但我们也不能毫无防备。”

 “末将提议,可以先召集军队,准备军粮了,以防备不时之需。万一谢尚书的兵马朝我们而来,或者长安局势失控,波及到我们,也好有应对之策。”

 卫王微微颔首,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诸位觉得相国与大将军所言如何?”

 “臣以为相国和大将军的建议皆有可取之处。先写请安折子,可避免我们贸然行动而落人口实。同时准备军队和军粮,也是为了保障我们的安全。”

 另一位大臣也附和道:“正是,如今局势不明,我们需做好两手准备。”

 卫王思索片刻,说道:“好,那就依相国和大将军所言。相国,这请安折子就交由你去撰写,务必言辞恳切。大将军,你即刻着手召集军队,准备军粮,不得有误。”

 相国和大将军齐声应道:“遵旨!”

 卫王:“其余诸位就协助相国和大将军做好此事,若前方有任何风吹草动,立刻来报。”

 众大臣纷纷行礼:“是,大王!”

 很快,相国精心撰写的请安折子便快马加鞭送往长安

 “这是卫王的请安折子,你看看吧。”钟安龙叹了口气,把折子递给甘将军,“真是祸不单行啊。”

 甘将军接过来,下意识念了出来:“敬呈太后、圣上:

 臣卫王恭谨叩首,敬问太后金安,愿太后凤体康泰,福寿绵长。

 近日闻得开封有变,谢尚书于彼处召兵而起,打出清君侧之旗号。臣心甚忧,不知其中详情究竟如何。太后与陛下身处宫中,想必对局势更为明晰。臣诚惶诚恐,特以此旨问询,望太后与陛下示下圣裁,以解臣之困惑,安臣之心。

 臣定当谨遵圣意,为大周之安定、为太后与陛下之安宁,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卫王那边必须先稳住,不能让他轻举妄动。”甘将军紧皱眉头,神色凝重地说道。

 钟安龙点了点头,回应道:“我也是这么想的。不如以谢太后的名义给他写封信,安抚一下,让他不要胡乱猜测。”

 甘将军沉思片刻,说道:“此计可行,但信的内容须得仔细斟酌,一定要让他相信太后和圣上安然无恙。”

 两人商议已定,便着手安排写信之事。

 他们找来张御史,想让他写这封信。

 张御史听闻他们的计划,脸色大变,当即表示反对:“万万不可!圣上已死,此事应当立即公布,怎能再继续隐瞒?如今局势混乱,圣上身死的消息不传出去,谢尚书又在开封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我们靠自己,如何能平息这场风波?”

 甘将军冷哼一声:“公布?公布之后呢?我们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此时若请一位王过来当皇帝,这场叛乱的帽子,怕是就要扣在我们头上了。”

 张御史据理力争:“我们只要把事情与新王陈诉清楚,过错自然不会在我们身上,这般隐瞒下去,只会让事态愈发严重。天下人若知晓我们欺瞒,朝廷的威信何存?”

 钟安龙插话道:“新王过来,未必会念及我们的功劳。万一他追究起来,谢家之乱的责任岂不是要由我们承担?何况谢太后尚在,新王即位,太后仍是太后,若要惩治我们,易如反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