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烈烈起南洋人到中年纸老虎

第325章 北河韩王孙(第2页)

 “先生猜的不错,我祖上乃大明忠臣,本王乃汉家贵胄,自然要复我汉家河山!”

 “好气魄!”邓陈常抚掌大笑,他没想到莫子布这么直接就承认了,“果然是非常之主,此等气魄,才是成大事的真主!”

 “草民如果猜的没错的话,在大王心里,一定觉得跟洪武太祖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因为

身在南洋。

 遥想昔日,洪武太祖起兵反元,位在中国之中,靠的是淮西乡党,那也都是汉人。

 反观大王,心腹明香人只有十余万人,下南洋的客家、漳泉、粤人也不过二三十万,其余皆非汉人。

 而就算这三四十万人,还不能各个都来参军,也多集中在南方,要是进了北河,恐怕就瞬间就会被北河的京人包围。

 大王倒不是怕压服不了这些京人,毕竟他们跟汉人没什么差别,也自认就是汉人。

 比如草民出身的山南邓氏,就是是京人华民之家,祖籍南阳郡,先祖乃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元侯的从弟。

 后汉安帝建光年间,邓太后病逝,皇帝清算外戚,邓氏家族四散,我祖自中原南下交趾避祸,子孙繁衍至今,从来就是汉人。

 可在大王看来,那就不一样了。

 您自己本就出身蛮荒,莫家离开故国已经一百多年了,曾祖母娘家裴氏也不是正宗汉民,而是京人华民家族。

 河仙莫氏其实很难说是汉人,更准确的说,快跟草民家山南邓氏一样,成京人华民了。

 所以,要是翌日进军北国,打的是驱逐鞑虏的旗号,身后跟着的却是大量越人和西番,本身出身又偏南,就极易被人看做外族。

 甚至在很多人眼里,会变得跟满清差不多,区别不过是满清自山海关入关,大王自镇南关入关而已。”

 “没错!”莫子布不装了,他站起身来脸上露出了严肃的神色,这就是莫子布最担心的。

 他不担心打不过满清,而担心自己被当成第二个满清,这是他万万不能接受的。

 “所以,大王不想轻取北河,而是想血洗北河!”邓陈常突然大声说道:

 “杀得一百万,一可镇压一切不服,二可腾出大片土地用来安置大王的粤西乡党。

 这也是大王这么多年来,吸引客家人,漳泉人,却不动自家粤西乡党的原因。您希望把他们安置在北河,让他们生活几年,把北河从南国变为内地。

 日后再出镇南关的时候,大王带着十万粤西、客家、漳泉的汉儿打回去,才没人把您当成满清。”

 “先生既然知道,那为何还说要为我轻取北河?”前戏搞了这么多,终于要说结论了,莫大王很有耐心,一直等到此刻了才发问。

 “王上!”邓陈常突然整理了一下衣襟,随后对着莫子布长长一揖。

 “北河虽是南国,但人民与北国并无二致,理法、伦理、道德都是一样的。唯一不同者,就是自陈国末开始兴起的本地俚语取代了汉越音。

 所以要收北河,不在乎多少高门有保持自立之心,也不在于有多少百姓想当越人不做汉人。

 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只要有好处,就没人会不跟随,大王如今广有南洋,拓地万里而少人屯垦,未来还会北复中原,这得有多大的利益啊!

 北河的京汉高门和本地百姓又不是傻子,跟着大王有这么大的好处,他们为什么还要反对呢?

 大王嫌弃他们是越人,那就下令在北河重新编户齐民,能说汉越音的就给田给地,学不会汉越音的,全家流放!”

 莫子布摸了摸下巴,也也不是不行,此时的越南人和中国人的差别还没有后世那么大。

 甚至可以这么说,此时的北越人,是全世界跟中国人,特别是汉人从文化到血缘最近的,比同样号称小中华的朝鲜人更相似,甚至会比国内大部分的西南少民更像汉人。

 假如他们能从土语改成说汉越音,那就跟汉人不会有什么两样了。

 “汉越音已经停用数百年了,还能通行吗?”莫子布迟疑的问道。

 “能!”邓陈常斩钉截铁的说道:“草民虽然出身山南邓氏这样的大族,但家境早已衰败,然目前还能说汉越音,就是因为一直有人教授。

 北河高门传承数百年,但并不能保证每个子孙都有人上人的日子。

 是以这几百年来,如草民这般者,学了汉越音,读了四书五经,最后依然只能在乡野间挣扎求存的,绝不在少数,他们只是平日言谈用不上汉越音,但绝不是不会。”

 “所以,你的建议是?”莫子布做了个继续说下去的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