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北河韩王孙(第3页)
邓陈常脸上露出了阴狠的笑容,“草民南下之时,听说靖都王郑森让所有北河的士绅都交了批驳大王檄文的效忠书。
这简直就是在给大王递刀子啊,所以草民建议大王可以速进北河,不用去分辨谁想当越人,谁想当汉人。
而可以拿着这些效忠书当做把柄,从中挑选一批杀鸡儆猴,剩下的,就给他们两条路可以选。
忠心任事的,就让他们吃点好处,把下面控制的民户都交出来,官位则可以多给,就如同大王处理顺化的京汉高门一样。
三心二意的,直接把全族核心拆散,发配到归仁、嘉定、嘉西、安戴去,让他们为大王去对付当地土著,屯垦开发。
而大王真正可以利用的,就是如草民这般,从高门落下来的寒门学子
,他们都会汉越音,对变成真正的汉人求之不得。
只要大王愿意给他们授田土,任命他们为甲长、乡老,把下面百姓会说汉越音当成考核,三年就会一变,五年将有大成。
十年之内,汉越音就跟粤语、漳泉片闽语一个样子了。”
“有点意思,但是好处呢?”莫子布脸上有了点笑意,但这还不足以打动他。
邓陈常听完,伸出了三根手指头,“第一,大王可以速取北河,不用把这鱼米之乡彻底打烂,不给郑主和黄廷宝他们挣扎破坏的机会。
第二,这是最好的编户齐民机会,赶走了最上层腐化的北河高门,利用中低层会汉越音的寒门治理各地,一旦做成,北河五百万民中,大王至少可以掌握三百万民。
有此三百万民在,大王可轻松维持一支三到五万的府兵,再加上目前已有的二三万精兵,就是小十万人了。
有此十万大军在,满清以小族临大国,动员能力还不如大王,又缺少大王这样的道统法理,他们将拿大王无可奈何。
而后吞下两广,乃至北伐,都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第三,大王的家乡,粤西高雷廉三州,从来就人口不丰,目前总数也不过就是百万上下,就算大王要吸引他们到北河,哪怕满清官府不干涉,能来十万人就顶天了。
但这十万人,仍然不足以改变大王出身的尴尬问题。
所以倒不如直接在北河推动汉越音,斩断越人根基,再从粤西募集五万乡党,把他们当成旗帜,当成北河汉人的高层。
如此上下尊卑已定,大家都说汉语,只不过口音不同。
而来了北河的粤西乡党,也是得了大好处的,自然要回去给大王宣传,如此再与满清战,就不用担心被当成外人了。”
“有道理!”莫子布站起来来回走了两步,“如此一来,至少可以为本王节约两三年的时间,北河的高门也不用杀了那么浪费,让他们去嘉西、安戴屯垦,也算是妙事一件。”
“但是.。”莫子布转身看着邓陈常,“要做这等事,不是简单下一道命令就行的,需要人手握生杀大权去推动,这个人,你邓陈常能做吗?”
莫子布这话是真心的,邓陈常的策略说起来简单,但要把北河这么多高门分辨清理出来,把他们家产分给说汉越音的寒门,还要稳住最下面的百姓搞编户齐民,绝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
“大王!”邓陈常终于不扮演他白衣傲王侯的谱了,他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上。
“臣苦读三十年,自小就被认为是神童,学识远超常人,如不是出身卑微,长相丑陋,别说治理北河,就是坐镇大朝也可以。
臣早已写好治理北河之文十篇,请大王御览,另外臣在北河也已结党寒门志士数十位,皆文武饱学之才,他们也愿为大王这样的明主效忠。
只要大王愿意相信草民,这北河,草民一定帮大王处理好!”
这口气,可真是一点也不谦虚啊,莫子布在心里感叹了一声。
只不过莫大王不清楚,历史上这人更狂,还写过《韩王孙赋》自比韩信。
“呈上来吧。”莫子布准备试一试,这个人要是可用,能把这事办了,那就最好。
如果他办不了这事,那么再按老办法办也可以。
“孤就看看你的治北河十篇,今夜与你畅谈!”
邓陈常的年龄有1750,1759两种说法,本书取1750年生。
另外多谢大家关心,老虎不是在乡下,而是在街道的卫生院,现在已经转到县医院了,检查了下没什么大问题,没有肺结节,只是有点炎症,大剂量消炎就行,目前已经好多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