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烈烈起南洋人到中年纸老虎

第353章 莫氏归乡,粤西风动(第2页)

 而汇聚在东岭村的莫氏和陈氏乡亲们看到一身过肩蟒袍,束发戴网巾的莫子潢,以及身后一队身穿鸳鸯战袍头戴朱漆勇字盔,打着红底金日大旗的兵将,也哭声震天。

 不少人学着老族长的样子把辫子盘进了帽子里面,脸上带着几分羞愧。

 莫子潢捧着一个楠木盒子,盒子上用白帛布挽成花一样系着。

 “兄长,老祖母在此,弟尊其遗训,送她老人家回乡,归葬于曾祖老大人坟茔之中。”

 莫子潢口中的老祖母,正是河仙开埠之主莫玖的母亲。

 当年莫玖下南洋之后,母亲思念他成疾,于是莫玖又冒险派人回家乡,将母亲接待河仙奉养。

 莫母百年之后留下遗训,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归葬故乡,与莫玖的父亲莫仕平夫妻死则同穴。

 因此为了这个愿望,莫母逝世后,莫玖没有选择土葬而是火葬收集骨灰,然后一直没有下葬。

 莫在德虽然快七十了,但按辈分确实是五十岁不到的莫子潢之兄长,谁叫后者这支人又能活生儿育女的时间还晚呢。

 莫在德赶紧让一个看上去有些憨厚的男子上前,男子看着莫子潢兜头就是一拜,口称叔祖。

 当年莫玖南下时,大陆上还留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这称他为叔祖的憨厚男子,正是莫玖大哥的后人。

 随后,莫母的骨灰以舞狮开道,放置到了祠堂中,等个能动土入葬的黄道吉日再合坟。

 这就是子孙能干的待遇,莫母这样的女人,在此时也能堂堂正正的进入祠堂中。

 莫子潢此后,便进入祠堂祭拜祖先,按照一国之主的待遇,献上猪牛羊三牲,供祖先血食。

 祠堂内外的莫氏族人,又爆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声,寻常的小门小户,可没有让祖先血食猪牛羊三牲的权力。莫氏在后世算是绝对的小姓,人口不过两百万上下,但是在粤西,特别是雷州半岛的和海南岛,则是相对的大姓。

 这一支莫氏的祖宗,一般都会追溯到号称岭南第一状元的莫宣卿身上。

 此君生活在唐宣宗时期,虽然生平事迹被加工太多而显得有些神叨叨的,但无疑确实是岭南莫氏,甚至岭南人的一块招牌。

 不但雷州半岛的莫氏和海南岛莫氏奉他为祖宗,越南陈朝状元莫挺之的安南莫氏,也奉他为祖宗。

 这么说来,莫登庸自称是莫挺之的子孙,相去也不是太远。

 而此时,莫氏主要有三个分支,其一便是莫子布所在的东岭村莫氏,他们祖先是莫宣卿,算是土生莫氏。

 其二是沈塘镇的大宗,他们是莆田仙游一代的移民,因祖宗在元代到雷州一带为官,逐渐迁徙而来。

 第三支就是海南岛上的莫氏,这一支人也出自莫宣卿,开基之主在宋代到海南岛为官,至南宋末逐渐土司化,成了控制当地黎族人的土官。

 元代则受封黎兵千户,成为黎族土司,世袭罔替,至今已经半黎族化,在海南岛黎族中有相当高的威望,是以莫在德方才要专门问琼岛的千户宗族亲来人没有。

 而莫子布所在的这一支东岭村小宗更加复杂,他们的祖宗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是元末控制岭南的割据之主何真麾下的千户官。

 何真不愿做赵佗,归顺大明后,明太祖觉得何真在当地根基深厚,于是封他为东莞伯,命其搜罗岭南豪杰,得一万零六百多人一起北上。

 莫子布的祖宗就在其中,随后他们被安排到南京周边作为卫所军拱卫京师,这也是莫子布最开始以为他们家是安徽人的缘故。

 因为他的祖先中,确实有人在安徽出生并长大的,所以虽然不能说祖籍在安徽,但可以说是采石矶,也就是马鞍山人。

 但随后,何真奉命协助沐英征云南,何真之子奉命协助征讨安南等,莫氏又随着大军迁了回来,继续回到了祖宗的故地。

 这也是莫子布他们家在基本说闽南话的粤西说粤语的原因,因为他们这个莫氏,基本上可以算作岭南土著,唐以前就在岭南生活,是真正广府系老移民,跟随广府系大佬何真讨生活,不是宋元时期从莆田前来的闽南系。

 祭拜过祖先过后,外面的宗亲就开始参加宴席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莫子潢则进入了宗祠之后,与莫氏,陈氏以及周、蔡等大姓的耆老商议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