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烈烈起南洋人到中年纸老虎

第484章 论无耻的下限(第3页)

 其中红薯大约要在二十年后,也就是1800年上下,才开始成为穷人的主要副食和渡过饥荒的主要备选。

 玉米差不多到了共和国时期,才逐渐成为主要的粗粮之一。

 而在此时,种植面积不超过百分之五,民间除了稻麦以外,主要的粗粮还是高粱等。

 土豆同样推广的也很慢,1710年左右才有相对成规模的种植,大规模铺开之时,清朝都要灭亡了。

 而之所以当西方早就开始种植这三样,特别是土豆成了欧洲人口大爆炸最关键推动者的时候,满清还没多少人种植,就是缺少了来自官方的推动。

 而没有官方的推动,民间老百姓是很难主动去种植这种新作物的。

 因为在此时落后的生产力下,贸然换一种作物的风险不是像后世那样大不了亏钱,而是会面临全家饿死的局面。

 这不像是后世米饭吃腻了换口味吃玉米这么简单,这时候种新的作物,就是拿全家的命在赌。

 这就导致很少人敢赌,赌赢了的,也不会往外传播,偷偷地发财,张扬的不要嘛。

 而且,此时这三种农作物对亩产的提升,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玉米大约能提升三成的产量,红薯是产量高,但完全不顶饱。

 土豆兼具二者优点,但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种,且毒性还很大,一个处理不好就能把人吃中毒。

 所以纵观种植历史,真正要吃饱饭,靠玉米、红薯、土豆很难,真正靠得住的,还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化肥。

 不过呢,就算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好处也很明显,哪怕只提高三成,也能养活不少人。

 在目前这个河南人去陕西,闯关东都不现实的阶段,引进新作物,提高亩产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朕依稀记得,玉米种植要用人畜粪制作营养包,土豆是切块之后播种,红薯藤也可以用来栽种。”

 莫子布召集了一大批分管农业的户部官员和应天、承天两府太学的农学院学生,在研讨种植方法。

 因为此时不但种植面积没铺开,长江以北连会种的都没几个。

 急的我莫皇帝为了回忆后世的种植技术,差点把脑子都给烧了。

 而他凭借着记忆说的这一点点的技术,竟然还算是此时比较先进的。

 当然嘛,他小时候见过的玉米、红薯、土豆种植技术那都是几百年总结的结果。

 一边回忆,一边研讨,莫子布甚至还在开封郊外亲自种了几亩看看效果。

 “先给开封郊外的百姓均田,然后让拿到均田的所有百姓,都给我种这三样,让他们替全河南的百姓,把种植技术给摸透。”

 莫子布下令了,要在今年就开始进行一定规模的试验,他清楚这三种农作物的高产,但不确定现在的种子能不能高产。

 武英殿大学士陈太理有些迟疑的问道:“此等作物,百姓大多没有种过,贸然要他们来种,一定会怨声载道,有些甚至敢阳奉阴违的。”

 “那就让开封府的官员下面说明,种好了朝廷重重有赏,甚至可以免他们半年的地丁粮,阳奉阴违的全给我抓到衙门枷号示众。

 若是真仔细耕种了,产量还是比种麦子和高粱低,那老子就赔他们,差了多少,我赔多少。”

 莫子布下定决心了,要趁着这个战时,用强硬的战时命令,把这事给推行下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