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新南洋风雨(第3页)
大儿子虽然长相上还有很重的南岛族群特征,但一出口就是极为标准的南京官话。
“孩儿知道,有五位叔伯的碗筷绝不能动,因为与他们为国捐躯的英灵,要跟着我们一起享用。”
韦大这才满意的走了出去,而一走出客厅,七八个身穿短衣短裤,但非常固执一定要戴着一顶黑色大帽的朝人藩士,就围了过来。
他们拱手见礼后报告道:“主上,马伯爷已经下达了动员令,锦石方伯藩最少要出动三百藩士和两千农兵。”
锦石方伯马锦其实不是华人,而是荷兰人。
呃,或者按照此时的华人的认定标准,他就是华人,只不过是属于华族中的归西人这个范畴。
马锦原名马尔科,是荷属东印度公司驻巴达维亚的少校军官。
跟随皇帝参加过灭亡白象王的战争,后来与如今的安戴总督霍克(霍尔戴克)一起,成为了皇帝在巴达维亚的内应。
在协助皇帝拿下荷属东印度公司以后,马尔科选择了归化入汉,封锦石方伯,改名马锦。
而锦石方伯领地,就在泗水府城东面,称为锦石州,下辖七个县,方伯马锦自领四个县,下面三个男爵各领一个县。
不过马锦只能在朝廷授权,也就是获得节杖的情况下,才可以管理下面三个男爵,统一安排出兵、缴纳贡赋等事情。
没有节杖,那么就只能每年收二三百银元不等的春秋敬礼。
韦大带着麾下藩士边走边谈,很快就出了男爵府,他这男爵领地,实际上就是一个县,男爵府所在的地方就是县城。
城中有百姓六千多人,其中一千多是华人,另外四千多就是伺候他们的仆役。
而这些仆役中,又有三千多是从东洋六省来的合同长工,其余才是本地土著,他们因为特别恭顺,才被允许进入县城居住。
“见过爵爷,爵爷安好。”
热情向韦大打招呼的,大多是身穿短褂短袍的华人,他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表情,神态十分自信。
而在他们身边,跪在地上不敢抬头的,就是这些人的合同长工。
至于土著嘛,看到韦爵爷驾临,早就识趣躲着了,连过来下跪请安的资格都没有。
韦大带着藩士,一边走,一边通知沿途一些神态彪悍的华人到市政厅开会。
其实韦大这个男爵下面,也还是有一票封臣的,也或许不能叫封臣,而是应该叫家臣。
因为韦大一个人精力总是有限的,新安县三万户二十万人,土著有十七万,地盘又大,他一个人可管不过来。
同时,韦大也需要给下面人一些好处,提拔一些有才能的,给他们产业,这样才会有人愿意跟随他。
所以在新安县最重要的六个乡都中,韦大把距离县城较远的四个乡都,都封了出去,让这些家臣替他镇压地方,收缴赋税等等。
果然,德川幕府不愧是东方世界的封建制度集大成者。
中华帝国在南洋的亲藩藩镇,基本最后都走到了几乎与德川幕府雷同的地步,除了地盘、人口和产出大得多以外。
比如锦石方伯马锦,他就相当于皇帝的亲藩大名,韦大这个君男,基本等于锦石方伯藩的支藩,他下面镇守乡都的,就相当于那种给小藩主效命的几百石知行家臣。
按日式的说法,马锦乃是两百万石的锦石藩主,韦大是锦石的支藩,石高三十万石的新安藩。
不过制度跟日式的差不多,但新安君男韦爵爷却对倭人特别鄙视。
因为这次要出动他们,原因就在于被封到亚齐的岛津佐土原藩,虽然已经就藩,但始终不能完全搞定亚齐苏丹国。
就藩之后,土著叛乱频发,两个月前还发生一个乡都小城被土著攻破,三百多华人战死的惨剧。
虽然这些华人实际上应该叫华族和人,但依然是中华拓殖南洋以来,最为惨重的损失之一。
“新安君,陛下震怒,已经命京营杨武军南下,水师暨南舰队也抽调了三级战舰一艘,四级战舰两艘,快速巡航舰七艘,随同南下。
是以主上特意派我来知会新安君,一定要挑选最擅长搜山捡海的藩士,因为这次,注定要大开杀戒了!”
“哎呀,这可太好了,来的竟然是黄大哥的杨武军,放心吧,请回禀主上,我一定仔细安排。”
韦大相当兴奋,因为他的好大哥,好队长黄仁勇就是杨武军的三个指挥之一。
只不过,韦爵爷不知道的是,这次杨武军南下,可不单单是为了彻底解决亚齐人,还是为了向更南边探索。
经过两年的发展,蒸汽风帆船的技术已经基本成熟,是时候开始往最南边建立据点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