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天下,不再是读书人一家的了(第2页)
。。。。。
从武英殿出来,罗芳柏回到阁臣办公的文楼,刘墉、钱大昕、郑锦水等阁臣和尚书们早就在此等待了。
罗芳柏把皇帝的要求简单说了说,钱大昕就露出了苦笑。
“陈秋泽是动不了了,陛下要鼓励这种对外扩张,隐含着还有点责怪咱们不上心拓殖的意思。”
“确实有点。”郑锦水听完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虽然他基本上可以说是被皇帝安插进内阁的,但既然进入了内阁,那就不可能只做皇帝的应声虫,还是要稍微有点自己的见解。
“看来共和议会是不可避免的了,丞相,诸位阁僚,我还是建议在矛盾没激化前,尽早让一步,咱们把这共和议会当成都察院就得了。
只不过共和议会这个都察院不再是东华门外唱名者独享,而是会与其他人共享。”
兵部尚书陈韶昶是广南人,曾经去过欧洲游学,是以对外面的局势很了解,他听了郑锦水的话后,也跟着说道:
“如今看来,让农工商三个阶层参政议政,已经是大势所趋,且大虞朝的官员,权力之大,风气之宽松,已经是历朝罕见,现在受一点监察,也不是什么大事。
看看欧罗巴的法兰西吧,当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帝国就不可能由一个阶层一家独大。
如今的局面,其实就是读书人已经不可能独自来推动这个国家前进了,其他阶层出了力,自然有资格要求权力。”
作为广南大儒,陈韶昶还是很有见解的,共和议会能出现,就是因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已经不全是从科举出身。
农工商三个阶层,都出现大量出色人才在推动社会进步,那就不可能不给他们权力。
这底层逻辑,其实跟法兰西大革命是一样的。
只不过中华帝国由于盘子大,能分好处的地方多,政体和社会阶层也远没有法兰西那么僵硬和黑暗。
所以不会爆发大革命,甚至很难有激烈冲突出现,而只是进行一些制度上的修正。
“是的,科举之路不能满足天下英雄的进步之路,共和议会作为替补也不错,至少可以缓和矛盾。
至于被监督,就如郑阁老所说,当成民间都察院就是了,身正不怕影子斜。”谨身殿大学士钱大昕也赞同。
他当然会赞同,自从皇帝为了给他敬重、怜惜的十六岁殉国英雄夏完淳延续香火,把跟夏完淳有一定血脉关系的钱大昕定为夏完淳后人之后,钱家在江南的地位就突飞猛进了。
至今,钱大昕兄弟这一脉,已经是松江府的大豪商之一了,下面的子孙不想进学,进不了学的一大堆。
如果真要开共和议会,钱大昕或许会权力受损一下,但他那些子孙可就都有免死金牌了。剩余几个人,比如次辅文华殿大学士刘墉,华盖殿大学士王杰等,他们是北人,就算开共和议会也暂时不会开到他们那里去。
他们巴不得让南方先开,然后他们去参考一下,观摩一下,等到共和议会开到北方了,让子弟们抢先卡位,是以也没有意见。
事情,很快就获得通过,只不过在后世人看来,未来的共和议会依然是大豪商、权二代的游乐场。
但以莫子布所处的时代,也就只能做到这样了。
这样的大时代,底层承担一些做牛做马的苦,总还是能分到一些红利。
没有让英法那种底层工人平均寿命五年的恐怖在中华发生,莫子布就已经费了很大劲了。
。。。。
农历八月十三,汉川省彻底拿下的余波还没有散尽,莫子布就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整。
先是内廷枢机大臣林通因病告退,皇帝挽留后准许,命他在家休息三个月后,南下广州担任三忠祠太学的山长。
这就是妥妥的贬斥了。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皇帝在惩罚林通隐瞒奏章之罪,也算是给朝廷高层一个交待。
日后谁再敢做陈秋泽那样的事,你就得想想,是不是有个林通这种级别的大人物,用前途给你担保。
但真正的明眼人还知道,林通这是在激流勇退。
这位恩平侯内外朝都当过一把手,年富力强,岭南勋臣把他当成了在朝中的代言人,甚至很多皇妃都在找路子巴结林通。
据说枢密使武文勇知道此事后,都忍不住佩服的竖起了大拇指。
因为林通如果不在此时激流勇退,那么过不了几年就会变成胡惟庸,甚至比胡惟庸影响更大。
真到了那时候,全家上菜市口不过是早晚的事。
而林通现在能控制住人性对权力的渴望,就是在救全家的性命,而且以后也未必就没有起复的时候。
林通去职之后,莫子布提拔原广南巡抚、香茶伯陈盛嘉为内廷枢机大臣。
此人出身顺化京汉高门,是原次辅香茶伯陈太理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