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愿我同胞,勿忘过去(第2页)
这么大的面积,肯定是要设立好几个行省的。
文华殿中,即便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但很多地方还是存在争议。
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么大的疆域,西域如此复杂的形势,该让谁来统合安排,也就是该让谁为主。
李献文,不行。
莫子布自己都摇了摇头,不是他对这个姐夫不放心,而是李献文的雄心壮志,在这场大战后,基本就消磨殆尽了。
莫子布今年都四十八了,李献文比他还大十一岁,今年都五十九了。
他一生从四川跑到广东,再从广东跑到南洋,然后跟着莫子布又从南洋一路打回来,现在都已经干到河中去了。
所以在接任西军大元帅之时,李献文就给莫子布写了封秘信,由他的妻子,莫子布的胞姐,越国长公主莫灚转交的。
李献文在信中很明确的表示,获得夏王爵位后,他只准备在定夏城干五年,五年后如果侥幸不死,他还是想回南京来养老。
人家都这么说了,还非压过去千斤重担,这肯定是不合适的,所以莫子布缓缓摇了摇头。
“宁夏郡王年事已高,自元从以来,南征北战几乎跑遍了全国,朕实在不忍心再劳累他。”
说着,莫子布怕大臣们误解是他在猜忌李献文,于是加上了一句,“这也是朕长姐的意见,她可不想去大宛。”
朝臣们懂了,这不是皇帝猜忌,而是宁夏郡王确实不愿意继续干牛马苦力活了。
“定国公也不行。”丞相罗芳柏否决了第二个选项,这位做了快十年的丞相了,其实挺合格的。
特别是他能抛开门户之见,对有能力者给予提拔,从不因私废公,也不因私而打击报复,几乎完全做到了宰相肚里能撑船,人称撑船相公。
所以,有了这样的口碑,罗芳柏说话就少了很多顾忌,连陈光耀这种没人敢惹的皇帝表弟和救命恩人都敢否。
“定国公在东北使司干的不错,那是因为辽宁、吉林、黑龙江、岭北四省军事大于民事,多女真等部,需要一位强力人物镇压,使他们臣服。
但是西域与河中,作恶多端之辈基本都被铲除了,现在要进行的,是迁最少五十万户百姓去实边开拓,以及处理好至少三百个大小封臣的关系,定国公是干不好这事的。”
别说,还挺有道理,陈光耀在东北使司干得好,实际上主要的成果就如同罗芳柏说的这样。
陈光耀以武力为着力点,一路剿抚兼并,不管是开拓东北水网,还是拿下岭北,都是以武力为出发点。
且文治的方面,实际上还有两个人给陈光耀托底,一个是原辽宁巡抚,现在的行(暂代)东北使司权的李潢。
此人是乾隆辛卯恩科(1771)二甲第十一名,莫子布重拾山河的拿下南京之前,当时全天下都观望,他便敢扯旗喜迎大虞王师,相当不简单。
另一个就是全权负责沈(阳)-鞍(山)-抚(顺)煤铁特区专办钦差兼复兴公司东北分区总裁官的和珅,东北的工业开发,基本就是和珅在莫子布指示下进行的。
有这两人托底,陈光耀自然可以干的不错。
可是到了西域与河中,则更侧重文治,又没有李潢和和珅来给陈光耀打下手,陈光耀确实有可能干不好这事。
但这下就尴尬了,李献文不想干,陈光耀干不了,唯一还能干,有资历的,就只剩下了陈联和林乔荫两人了。
可是这两人中,越国公陈联目前是南洋使司总理大臣,根本不能动。
而林乔荫作为第一个投靠莫子布的大陆士人,目前就任东洋使司总理大臣,不但要替朝廷控制东洋的几百个镇藩,还要统筹他们出人出力开发北美,也不能动。
而且林乔荫本来是有资格做丞相的,就因为要镇守东洋才特意调动了,实在没有理由让人再去西域和河中当牛做马,那也太不给‘老实人’活路了。
本来还有个皇帝着重培养的陈秋泽,但这家伙胆子太大了,在汉川(下缅甸)搞出了那么大的事情,现在肯定是不能用,也不敢用了。
哦,还有一个合适的人选,那就是原本先当内廷枢机大臣,后当外朝首辅大学士,现在是广东、广西、广南三广联合煤铁专办钦差兼广州太学山长的林通。
想到这个人,连一向能容人的罗芳柏,都暗中摇了摇头。
林通的能力,肯定是够的,但他当年因为陈秋泽瞒报事件下台,实际上是一场有默契的政治阴谋。
当时皇帝依靠林通,一把手捏住了内外朝,权力甚至比乾隆还要大。
但同时,皇帝又需要放出一部分权力,换取各阶层一致出钱出力,迈入半资本主义。
于是,几乎是所有官员一起,极为默契的把陈秋泽之事,从不上称没有三两重,直接上到称上,来了个一千斤都打不住。
然后借着这个机会,把皇帝家生子出身的林通,给赶出了核心层。
莫子布自然也想到了林通,但他在心里叹了口气,也没有提,因为林通当初被罢免,也是跟他交过底的。
因为除了他是皇帝最好用的鹰犬以外,确实有大量觉得自己不得志的野心家来投靠林通,而林通为了帮助皇帝控制外朝,又确实需要这些人作为他的爪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