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长安天子,魏府衙兵(第2页)

刚开始投降唐朝的一段时间里,田成子还算老实本分,没有闹出什么乱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方面的无能表现却让田成子的野心逐渐膨胀。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的第二年,吐蕃军队趁长安防御空虚之际大举进攻。唐代宗弃城而逃,长安城被吐蕃军队占据,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而唐代宗发出的勤王诏令却如同石沉大海,杳无音信。那些手握重兵的藩镇们似乎都在旁观这场闹剧,嘲笑皇帝的无奈与悲哀。

虽然不久之后吐蕃退出了长安城,唐代宗也重新回到了长安城,但大家都非常清楚:唐朝的辉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个曾经繁荣昌盛的帝国如今已如同风中残烛般摇摇欲坠。

长安城中的那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在世人眼中已不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逐渐淡去的记忆。

就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刻,仆固怀恩这位曾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却选择了背叛。

他联手吐蕃、回纥等部落举兵反叛,直逼长安,一时间局势紧张到了极点,仿佛大唐的末日即将来临。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这场叛乱持续太久。仆固怀恩突然暴病身亡,叛乱也随之烟消云散。

在这场动荡中,有一个人的眼神始终冷静而深邃,他就是田成子。他默默地观察着时局的变化,从朝廷的动荡到各地的叛乱,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几年前大唐的种种变故让他对朝廷的敬畏之心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鄙视与蔑视。

此时的唐朝政府早已失去了对各地方镇节度使的全面控制,那些曾经效忠于朝廷的节度使们如今各自为政,成为了地方上的土皇帝。唐朝的统治力日益衰弱,藩镇割据的局面愈发明显。

田成子深知一个类似东周末年春秋诸侯争霸的时代即将到来,而他正是这场即将到来的乱世中的一位重要角色。他手握魏博节度使的重权,管辖着魏、博、贝、澶、相、卫等六州。
这里位于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物产丰富,是一个相对富饶的藩镇。田成子对魏博的硬件条件充满信心,他决心将这里打造成一个诸侯霸主之地。

于是,他开始了秘密的准备。

他暗中扩充军备,加强城防,同时加重赋税,以筹集更多的军费。他还对魏博境内的各州县官员进行了全面的洗牌,自行任命了一批忠诚于自己的官员。

这些官员不仅负责治理地方,还负责收取赋税,完全不再理会唐朝政府的命令。几年下来,田成子的手中已经有了一支10万人的常备军队。

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实力,他还在军中挑选了1万名强壮的魏博当地人,组成了自己的亲兵部队——衙兵。这支部队负责保护他的安全,是他最可靠的依靠。

此时的田成子已经俨然成为了魏博的土皇帝。他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对魏博的百姓和官员呼来喝去,他的野心和欲望也在不断地膨胀着。他开始谋划着更大的阴谋。

公元773年,田成子终于开始了他的又一次表演。他没有选择出兵叛乱这种直接而粗暴的方式,而是选择了修祠堂这种看似温和,实则极具挑衅意味的做法。

他修建的祠堂并不是为了祭祀自己的祖先或者神明,而是为了祭祀安禄山、史思明、史朝义这三位曾经给大唐带来深重灾难的叛贼。

他还为这个祠堂取名为“四圣祠”,以此向世人昭示他的叛逆之心。

此举一出,整个唐朝都为之震惊。

为大逆不道的安史叛贼修祠堂,这简直是对大唐皇权的公然挑衅和侮辱。田成子此举无疑是在玩火,他可能会因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他似乎并不在意这些。

他就是要让朝廷难堪和发怒。而朝廷方面对于田成子的挑衅行为确实感到愤怒无比。唐德宗内心恨不得将田成子千刀万剐,五马分尸,但他却无计可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