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把酒话桑麻(第2页)

然而,本次科考的状元张衡在后世却鲜为人知。状元及第后,张衡踏上仕途,出任湖州通判。在这个岗位上,他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政治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

他很快发现了财政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吃空饷现象尤为严重。他果断建议朝廷清理这些不干事、却享受俸禄的人员,同时加强财政收支的监督审计,提前做好预算编制管理,以增强财政计划的合理性,减轻百姓负担。因此,他也是最早提出财政预算制度的人。

这些建议切中时弊,却也触动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奶酪,遭到了朝中权贵的猜忌与排挤。不久后,张衡被排挤出朝堂,先后担任汝州、颍州知州。1068年,张衡出任郑州知州。到任后,他深入民间了解民生疾苦。

他发现袁武经所管辖的闲置土地面积庞大,多达4200顷。这些土地长期荒废,未得到有效利用。张衡深知土地对百姓的重要性,于是上奏朝廷,建议将这些土地重新分配给百姓耕种。

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百姓的土地需求,促进了农业生产,也赢得了朝廷的认可与赞赏。随后,他被召回京城,担任太常寺判官。

1072年,张衡迎来一次特殊的使命——出使辽国。辽国皇帝见他是一介文人,试图在酒宴上让他射箭,以此羞辱他,展现辽国的武力优势。然而,张衡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他技术精湛,连发连中,令辽国君臣大为震惊,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在出使期间,张衡还敏锐地察觉到辽国军队松懈、政治斗争激烈的情况。

回国后,他立刻向皇帝奏明,并建议趁机出兵收复燕云地区,增强北宋边防实力。可惜,他的建议未被采纳。

回到朝堂后,张衡依旧秉持着正直敢言的性格。他看到不少学者不懂历史就编撰《历代地系兵载》,与宰相张璪发生了冲突。

面对宰相张璪的反对,他毫不退缩,接连上奏书争辩,甚至直接控告到宋神宗面前。最终,他虽然证明了自己的正确性,但也因此再次被排挤出朝,担任常州知州。

在常州,当地立法禁止百姓贩盐。他深知百姓贩盐多是为了维持生计,这样的禁令只会让百姓陷入困境。于是,他果断取消了这一禁令,让百姓能够正常谋生。

在镇平知府任上,面对时常泛滥的滹沱河,他亲自主持修筑河堤20多丈,成功抵御了洪水的侵袭,保护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张衡一生辗转多地,历任多个州府的知州,每到一处,他都能清正廉洁,为民办实事着称。他不追求个人的声名远扬,只专注于为百姓谋福祉。

1099年,这位实干家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75岁。尽管张衡在后世的知名度远不及苏轼、苏辙等人,但他的一生却值得我们铭记。正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说的就是张衡这样的实干家。

【他一生没有当过官,却生活的潇潇洒洒,就连李白河王维都愿意当他的小迷弟#历史#小知识#孟浩然】

他是大唐最牛的求职者。年仅十八,便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却一生未能踏入仕途。因为爱喝酒,他不仅丢了官,还丢了性命。他拥有盛唐最牛的朋友圈,无数诗人和权贵都封他为偶像。

李白向他表白,王维为他作画。然而,晚年却因为王昌龄的一顿酒,他把自己喝没了。他就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

公元689年,孟浩然出生于湖北襄阳的一户书香世家。襄阳这座英才辈出的城市,不仅赋予了孟浩然灵秀的气质,更在他心中种下了对自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孟浩然自幼饱读诗书,才情出众。作为孟子的第33代孙,他的名字来源于孟子的一句名言:“养吾浩然之气”。

年少时,他深受襄阳耆旧传中庞德公的影响。庞德公携妻儿隐居鹿门山的故事,让孟浩然心生神往,也为他日后的隐居生活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