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诗家天子

在这里,他遇到了歌姬张好好。张好好年仅13岁,长得漂亮,唱歌跳舞更是一绝,把杜牧迷得不行。从那以后,只要有宴会,杜牧就跟张好好腻在一起。

 

可没想到沈传师也看上了张好好,抢先一步把她娶回家做了小妾。杜牧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多年后,杜牧在洛阳又碰到了张好好。这时候张好好已经变成卖酒的了。杜牧感慨万千,便写下了《张好好诗》。

 

诗中既可怜张好好的遭遇,又想到自己空有一身本事却无处施展,“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那种岁月催人老、人生不如意的感觉全写出来了。这首诗不仅文学价值极高,书法也飘逸洒脱,是杜牧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后来,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邀请杜牧去扬州,让他当淮南节度推官,没多久又让他做了掌书记。谁曾想到,杜牧在扬州的青楼酒馆流连忘返,天天晚上出去找乐子,风流韵事一件接一件。

 

牛僧孺挺欣赏杜牧的才华,怕他在外面出事,就派人跟着偷偷保护他,还把他的行踪都记下来。直到杜牧要离开扬州的时候,牛僧孺才把记录行踪的本子拿出来劝他以后生活检点些。

 

杜牧这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上司都清楚,又是惊讶又是不好意思。不过在扬州的这段日子,杜牧创作了许多描写扬州风情的诗歌。比如《遣怀》中的“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是他自己在调侃这段荒唐日子;《赠别》中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把扬州姑娘的美夸到了极致;《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满满的都是对扬州的留恋。这些诗都成了千古名句,杜牧“风流才子”的名声也就传开了。

 

大和九年,杜牧官升监察御史,赴京就任。此时的唐朝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朝堂之上党争激烈。杜牧因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又与李德裕理念不合,在党争中左右为难,仕途屡屡受挫。他先后担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尽管身处困境,杜牧依然心系百姓,在任上积极作为,为当地百姓谋福祉。

 

除了写诗,杜牧对军事也特别有研究。他熟读《孙子兵法》,并为其做了13篇注解,其军事见解被后世列为《孙子兵法》的权威注解之一。唐宪宗讨伐藩镇时,杜牧献上平定叛乱的计策,宰相李德裕采用后大获成功。但可惜在中唐混乱的政治斗争中,他的军事才能未能得到充分施展。

 

晚年的杜牧历经人生起伏,早已看淡一切。他借口要照顾弟弟,请求到湖州当刺史。在湖州,他把祖上的樊川别墅重新修整了一下,常在此以文会友。

 

大中六年冬天,杜牧病重,自知大限将至,便给自己写了墓志铭,还整理并焚烧了生前大部分文章,仅保留了十分之二三。不久后,这位大才子就在长安安仁里的家中去世了,享年50岁。

 

杜牧的一生,既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风流不羁,又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壮志难酬。他的诗虽历经千年,却依然特别吸引人,让我们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去读。他在《阿房宫赋》里的那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就像永不生锈的指南针,始终标定着中国文人的精神方向。

 

从屈原在江边吟唱《离骚》,到范仲淹登高时喊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杜牧在秦淮河畔的叹息,到龚自珍为《病梅馆记》写下的呐喊,这些清醒而痛苦的文化守望者,总在盛世狂欢中默默守护着文明的火种。

 

今天我们漫步在杜牧笔下的二十四桥,要寻找的不仅是诗句里的明月光,更该找回那种在歌舞升平中也能听见危机声响的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