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诗家天子(第2页)

 

【唯一一个能在七绝诗上力压李白,还被成为诗家天子的人,到底有多可惜历史小知识唐朝】

 

他出身农户,却成为诗家天子。一生交友无数,光送礼的就有52人,却没想到因为一顿酒,把好友孟浩然给“喝没了”。

 

他的七绝诗几乎占了盛唐绝句的16,整个大唐没有李白可以与之媲美。可惜他才华横溢,却因不明原因被人拳打脚踢致死。他就是唐朝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王昌龄。

 

公元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的一个农户家里。小时候的他,一边跟着父母在地里干活,一边拼命读书。23岁那年,他做了个挺特别的决定,跑去嵩山修道。

 

在那安静的山林道观里,他每天读道家经典,感受大自然,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增添了一份空灵与超脱。

 

三年后,王昌龄从嵩山下来,一心渴望在这世间有所作为。正好唐玄宗改革军制,募兵制一推行,很多文人都想着从军去建功立业。26岁的王昌龄热血沸腾,投笔从戎,奔赴西北边塞,开始了一段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在边塞的日子里,王昌龄白天骑马巡逻,感受着大漠的雄浑与壮阔;晚上就在营帐里点着灯写诗,把心里的豪情都抒发出来。边塞环境艰苦,战争残酷,战士们又孤独又想家,这些都成了他写诗的灵感。

 

像那首特别有名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把秦汉时候的边塞战士和当时的现实联系起来,盼着能有好将领让边境太平,被后人誉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还有《从军行》里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把兵在恶劣环境和战士们拼死作战的决心写得特别生动,满满的英雄气概。

 

然而虽说王昌龄在边塞写了好多好诗,可战功却没立多少。几年后复员回到长安的他,意识到要实现抱负,科举之路或许更为可行。

 

公元727年,30岁的王昌龄凭借多年的积累与努力,一举考中进士,但他仅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这一卑微官职,相当于大唐国家图书馆的小管理员,主要负责校对文书,品级不过九品,职位低得很。

但这份工作也让他结识了李白、王维、孟浩然、王之涣等一众文人雅士,他们时常相聚,谈诗论文,相互唱和,留下不少文坛佳话。

 

可王昌龄不甘心就干这么个小官,公元734年,他又去考博学宏词科,虽成功登第,却只被任命为汜水尉,官职还是没怎么升,仕途的不顺,使他的写实风格都变了。

 

他写了好多闺怨诗和宫词,比如《闺怨》里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细腻地刻画了闺中少妇从无忧无虑到因为春色后悔丈夫去追求功名的心理变化,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仕途坎坷的无奈与感慨。

 

公元738年,王昌龄因为说话得罪人,被贬到岭南。当时的岭南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瘴气弥漫,这对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他并未因此沉沦。

 

在前往岭南的途中,他还坚持写诗。幸运的是第二年唐玄宗大赦天下,王昌龄得以北归。回来路上,他特意去襄阳看望隐居的孟浩然,老朋友见面,高兴坏了,一起喝酒。

 

孟浩然还请他吃当地海鲜,可谁能想到这一聚成了悲剧。孟浩然之前背上长毒疮,本来快好了,结果和王昌龄相聚时开怀畅饮,食用海鲜导致旧疾复发,最终不幸病逝。

 

王昌龄对此深感愧疚,这份愧疚如影随形,影响了他此后的人生。

 

没多久,王昌龄接到通知,要去江宁当县丞。

 

去上任的路上,他认识了好友辛渐,还写了那首特别有名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