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诗家天子(第3页)
在这首诗中,他以“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自己虽遭贬谪,但仍清清白白,没被世俗污染。
在江宁任职的8年里,王昌龄的诗名愈发响亮。扬州龙兴寺名僧法慎、诗人李白、岑参、高适等人曾多次来访,他们一起聚会写诗,王昌龄都快成江宁文坛老大了。
可命运好像就不想放过他。公元748年,51岁的王昌龄因生活的一些小事得罪了权贵,又被贬到龙标。
好友李白听闻后愤然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达对他的同情和牵挂。
王昌龄在龙标虽身处困境,却依然保持乐观。他在《龙标野宴》中写道:“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能看出他很豁达。他在龙标努力做事,把地方治理得不错,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精彩诗篇。如《送柴侍御》里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用独特的角度说和朋友虽然离得远,但感情一点没变。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天下大乱。快60岁的王昌龄决定辞官回家,想找个安稳的地方。然而他途经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无缘无故给杀了。
一代诗坛巨星就此陨落,终年五十九岁。好在善恶终有报,一年后,闾丘晓因延误军机被处死。临死前他求饶说家里有老母亲要养,行刑的人反问他:“王昌龄当年就没有亲人要养吗?”也算是给王昌龄讨回一点公道。
王昌龄一生创作将近200首诗作,留下来的有181首。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52首,占了14左右;七绝74首,占盛唐绝句的16。
在王昌龄之后100多年的晚唐,流行一本笔记杂著《琉璃堂诗话》。书中更是称王昌龄为“诗家天子”,这一称号也流传后世。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他的一生有多悲惨历史小知识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他凭借一首《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被誉为“大清第一情种”,在文学上更是被王国维称赞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他家世显赫,出身尊贵,奈何出于忌惮,皇帝只敢让他做个贴身侍卫。虽文武双全,却事业、爱情双双不得志,年仅30岁就病逝家中。他就是满清第一才子——纳兰容若。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由于要避讳太子胤礽(保成),就改名纳兰性德。1655年,他出生在顶级豪门,父亲纳兰明珠是权倾朝野的大学士,是康熙跟前的大红人;
母亲更是厉害,作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孙女,论辈分,她算是康熙皇帝的姑姑。如此显赫的身世,让纳兰容若一出生便站在了众人仰望的云端,尽享荣华富贵。
小时候的纳兰容若,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别的小孩还在玩泥巴,他已经开始读书识字,骑马、射箭。17岁进入国子监,18岁中举人,22岁考中进士,一路开挂,如此顺畅的科举之路,前途可谓一片光明。可康熙偏偏让他当贴身侍卫。
尽管侍卫在当时是满洲贵族子弟的荣耀,且能时常伴君左右,但对于渴望在政治舞台上大展宏图的纳兰容若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束缚。他空有一身才学,却只能在宫廷的侍卫生涯中消磨时光:每天护驾出巡,陪着皇帝狩猎、避暑、祭祀;
皇帝在殿内议事,他在殿外守候;皇帝起居,他随侍左右。这样的生活让他感到无比压抑和无奈。但奈何家族权势太大,皇帝不敢重用,父母也舍不得他冒险,他只能把一腔抱负憋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