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法正不死(第3页)
锦衣卫由将军、校尉和力士组成。将军必须是身强体壮、勇猛过人之人;校尉和力士则必须是身体健康、没有前科的民间男子。锦衣卫最初被称为“拱卫司”,之后又被改为“亲军都尉府”,主要负责皇帝仪仗侍卫以及巡查缉捕工作。洪武十五年,它被正式改成锦衣卫。
午门是宫城的正门,在没有朝会活动时,只能由锦衣卫的100位将军昼夜值守。皇帝在奉天门听政时,还要由135位将军分别守护在各大门前。同时,500名锦衣卫校尉在午门负责鸣炮和仪仗。如果皇帝要出宫巡游,锦衣卫必须提前沿途巡视,并传递消息。
与京城其他近卫军相比,锦衣卫的特殊之处在于设有巡查缉捕的机构。皇帝钦定的案件由北镇抚司处理,一般的司法机构对其无权过问。也就是说,对于包括皇亲国戚在内的人员的逮捕、刑讯以及处决之事,锦衣卫可以自行决定。提到刑狱,最让人畏惧的便是锦衣卫的审讯手段,“弹琵琶”更是被列为酷刑之首。据说,他们为了让犯人招供,会将其按在地上,然后扒掉上衣,露出肋骨,用尖刀在人肋骨上来回拨弹,最后导致被审者呼天抢地,求死不能。
然而,任何权力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都可能成为胡作非为的工具,锦衣卫也不例外。他们为了邀功请赏,开始胡乱编造罪名,不择手段地扩大牵连范围。因此,由锦衣卫出手的冤假错案不胜枚举,朝廷内外为之恐慌。
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在与蒙古一战后,发现武将蓝玉变得越发骄横。蓝玉不仅在军中安插亲戚,还侵占农田、蓄养家奴。这些做法让朱元璋极为敏感,于是开始了继胡惟庸案后对不法武官的大清洗。其实早在洪武二十年,军官将领就已经出现了冒领军饷、虐待士兵等行为。朱元璋还为此颁布了《大诰武臣》进行整治,但效果并不明显。之后,蓝玉的做法正好给了朱元璋整治军队的借口。锦衣卫奉命清查蓝党一案,令朱元璋没想到的是,从调查开始的1000名涉案人员,在短短的5个月内居然增长到了1.5万人。甚至整个朝廷的官员没有一人敢提出异议。锦衣卫的查案效率之高、波及范围之广,引起了朱元璋的恐慌。在胡惟庸案中寻找证据就消耗了大量时间,而蓝玉案所牵扯的人数也不在少数。锦衣卫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查清,其中必然有罗织罪证、随意定罪的嫌疑。朱元璋意识到必须马上终止,随后释放了大部分在押人员。之后,锦衣卫因为非法凌辱虐待囚犯,被朱元璋废除。
然而,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对政权的把控不太稳固,生怕群臣世子暗中勾结。所以他急需一股力量来帮助自己,锦衣卫的地位因此得以恢复,同时还设立了东厂组织,以起到互相牵制的作用。只不过永乐一朝,锦衣卫的乱权之风更为严重,许多无辜之人被大肆株连。
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祥被杀,长达290年的锦衣卫历史正式结束。清朝入关以后,虽然仍然仿效明朝制度设立了类似的机构,但已与锦衣卫有所不同。
——“说真的,锦衣卫刑罚确实过于残酷了,但是对于那些贪官污吏来说,就该残酷才行。”
——“后期就纯粹是鹰犬了,可惜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人家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