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粟米之度:孔子的济困之道(第2页)
冉有的 “分粟三策”,是对孔子 “君子周急不继富” 思想的具体实践。他根据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救济方式:对孤儿寡母给予足够的口粮,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对青壮年劳力发放种子粮,帮助他们恢复生产能力;对殷实之家发放借条,既解决了他们的暂时困难,又不会让他们产生依赖心理。这种精准的救济方式,充分体现了 “善意有尺度,尺度是人心” 的理念。
五、粟米的旅程:从曲阜到长安
汉武帝时期,博士褚大注解《论语》时,特意去曲阜考察了当年子华家的旧址。他在《褚氏论语注》里写道:“其地有老井,井旁有粟窖,可容五秉,窖壁有‘赤母藏粟’四字。” 可见那五秉粟不仅解了燃眉之急,还让子华之母平安度过了整个冬天。
东汉末年,郑玄在高密讲学,逢黄巾之乱,粮道断绝。他效仿孔子 “周急不继富”,将家中存粮分成三份:一份给逃难的学子,一份给邻村的老人,自己和家人则以野菜充饥。弟子们不解,他指着窗外说:“子华家有帛可换粮,只是时运不济;如今这些学子,连换粮的帛都没有,这才是真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魏晋文书中,有份《赠粟账》记载:“给贫户张五粟三斛,给商户李二钱五千。” 文书旁的木简上,赫然写着 “君子周急” 四个字。考古人员推测,这可能是当地儒学博士制定的赈灾方案 —— 给缺粮的贫民直接发粟,给有经营能力的商户发钱,让他们能继续做生意,这种区别对待,与孔子的理念一脉相承。
粟米的旅程,从曲阜到长安,再到遥远的新疆尼雅,见证了孔子 “周急不继富” 思想的传播和实践。褚大的考察,证明了冉有所赠的五秉粟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让子华之母度过了难关。这也说明,适当的救济能够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度过危机。
郑玄在黄巾之乱时的做法,是对孔子思想的灵活运用。他根据不同人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救济措施。对于有一定物资基础的子华家,他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困难;而对于那些一无所有的学子,则给予了直接的粮食救济。这种做法,体现了他对 “真急” 的准确判断。
新疆尼雅遗址的《赠粟账》,则展示了孔子思想在边疆地区的影响。当地儒学博士根据不同人的职业和需求,采取了不同的救济方式:给贫户发粟,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给商户发钱,帮助他们恢复经营。这种区别对待,不仅体现了 “周急” 的理念,还考虑到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对孔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六、量器与人心:看不见的尺度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里算过一笔账:“贞观年间,一农夫年均收粟百石,缴税后余七十石,够一家五口全年食用。” 他特意在批注里提到孔子的 “釜庾之制”:“圣人之量,非斤两计,乃人心计。” 意思是说,夫子规定给多少粟,不是单纯按数量算,而是看对方的实际需求。
北宋的范仲淹在苏州办义庄时,制定了《义庄规矩》:“族中子弟读书者,月给米三斗;老者无依者,月给米五斗;有田产者,虽老不给。” 这规矩里,“有田产者不给” 正是 “不继富” 的体现。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吾读《论语》至‘周急不继富’,常感圣人之智 —— 若给富者添粮,便是夺贫者之食。”
明代的海瑞在淳安任知县时,处理过一桩 “赠粮案”:乡绅王某捐粮千石,要求官府发给自家佃户。海瑞核查后发现,这些佃户多有存粮,真正缺粮的是邻村的流民。他最终将粮食分给流民,对王某说:“君之善意可嘉,但当赠于急者。” 王某不服,海瑞便拿出《论语》,指着 “周急不继富” 说:“这是孔圣人的规矩。”
杜佑的批注,点出了孔子 “釜庾之制” 的精髓:圣人所规定的量器,不仅仅是一个数量上的标准,更重要的是一种基于人心的判断。这种判断,考虑的是受助者的实际需求,而不是简单的数字衡量。在现代社会,我们在进行慈善救济时,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根据受助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
范仲淹的《义庄规矩》,是对孔子 “不继富” 思想的具体实践。他明确规定,有田产的老人即使年老也不给予粮食救济,这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经济来源,不属于 “急难” 之人。这种做法,确保了义庄的粮食能够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避免了资源的浪费。范仲淹的话 “若给富者添粮,便是夺贫者之食”,深刻地揭示了资源分配的本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富者的过度帮助,必然会损害贫者的利益。
海瑞处理的 “赠粮案”,则体现了他对 “周急” 的坚定坚持。他没有因为王某是乡绅,并且捐了大量粮食,就按照他的要求去做,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将粮食分给了真正缺粮的流民。这说明,在济困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被表面的善意所迷惑,而应该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将资源用在最急需的地方。海瑞引用孔子的话来回应王某,也说明孔子的思想在古代社会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指导意义。
七、青铜量器里的现代刻度
在上海的 “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展” 上,有个互动装置:观众可以给虚拟的 “子华之母” 和 “贫户张三” 分配粮食,屏幕会实时显示孔子的评价。数据显示,70% 的观众会给子华之母更多粮食,理由是 “他是孔子弟子的家人”。这个结果让人想起冉有的选择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如何让善意用在刀刃上,却需要智慧。
现代慈善事业中,“周急不继富” 的理念演变成了 “精准帮扶”。在云南的扶贫点,工作人员会给贫困户发放种子和化肥,却给有一定基础的农户提供电商培训 —— 前者需要 “雪中送炭”,后者需要 “授人以渔”。扶贫干部小李说:“我们的数据库里,每个家庭的收入、资产、技能都有记录,就像当年孔子看子华‘乘肥马,衣轻裘’一样,得先摸清情况再出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国际援助领域,这种理念也有体现。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向非洲饥荒地区提供援助时,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援助方案。对于那些处于饥荒边缘、有一定农业基础的地区,他们会提供改良种子和农业技术培训,帮助当地农民恢复生产能力;而对于那些已经爆发严重饥荒、人们连基本生存都无法保障的地区,则会直接发放粮食和饮用水,以解燃眉之急。这种因地制宜的援助方式,与孔子 “周急不继富” 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让援助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周急不继富” 的理念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以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其保障对象是那些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政府会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额度的低保金,以确保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而对于那些收入较高、生活富裕的家庭,则不会纳入低保范围。这种制度设计,既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八、帛与粟的辩证法在当代的演绎
在当今社会,“帛” 与 “粟” 的象征意义发生了变化,但它们之间的辩证法依然存在。“帛” 可以代表那些非必需品,如奢侈品、高档娱乐等;“粟” 则代表着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如食品、住房、医疗、教育等。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在 “帛” 与 “粟” 之间做出选择,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些企业在进行慈善捐赠时,往往会选择捐赠一些高档商品或进行一些豪华的慈善活动,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这种捐赠方式虽然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影响,但对于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来说,可能并不是他们最需要的。相比之下,那些直接捐赠现金、物资或提供实际服务的企业,更能真正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
在个人消费方面,我们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合理分配自己的收入。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适当进行一些享受型消费是可以的,但不能过度追求奢侈品和高档娱乐,而忽视了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我们应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那些能够提升自身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帮助他人的方面,如学习培训、健康养生、慈善捐赠等。
九、急与富的边界在现代社会的拓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急” 与 “富” 的内涵和边界也在不断拓展。在现代社会,“急” 不仅包括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重大疾病等传统意义上的急难,还包括一些新的情况,如失业、创业失败、教育资源匮乏等。这些情况虽然不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但却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