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佞与美:乱世中的生存困境(第3页)


 职场晋升中的 “外在优先”:在一些企业中,会说话、长得美的员工更容易获得晋升机会,即使他们的业务能力并不突出。这种 “佞美优先” 的晋升机制,导致许多员工将精力放在学习话术、打扮自己上,而忽视了业务能力的提升。某企业的内部调查显示,近半数员工认为 “会来事” 比 “会做事” 更重要,这种价值观的扭曲,与春秋时期 “佞” 与 “美” 横行的社会有着惊人的相似。


 社会评价的 “表面化”:现代社会的评价体系越来越表面化,人们往往根据一个人的口才、容貌、穿着等外在因素来判断其价值,而忽视其内在的品德和能力。在相亲市场上,“颜值”“口才” 是重要的加分项;在社交场合,能说会道、外表出众的人更容易成为焦点。这种表面化的评价,让 “佞” 与 “美” 成为社会认可的 “硬通货”,而真正有才华却不善言辞、容貌普通的人,则容易被边缘化。


 “佞” 与 “美” 的共生,本质上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浅薄化。当社会不再有深刻的价值追求,不再重视长远的利益和内在的品质,就会陷入对 “佞” 与 “美” 的崇拜中。这种崇拜就像一个漩涡,吸引着人们不断投入精力去追求这些外在的、短暂的优势,最终失去自我。


 十二、对抗异化:现代社会的 “守道” 之路


 面对 “佞” 与 “美” 的现代异化,我们需要寻找一条 “守道” 之路,这条道路既要借鉴孔子的智慧,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在坚守内在价值的同时,应对复杂的现实环境。


 重建多元的评价体系:打破 “唯口才论”“唯颜值论” 的单一评价标准,建立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在教育领域,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和表达能力,还重视其品德、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不仅考察求职者的口才和外貌,还看重其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社会生活中,多关注那些默默奉献、品德高尚的人,让他们获得应有的认可和尊重。


 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公众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人们能够识别 “佞” 的伪装,不被虚假的言辞和表面的美貌所迷惑。在学校教育中,开设逻辑思维、媒介素养等课程,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信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在社会层面,通过媒体宣传、公益讲座等方式,普及批判性思维的知识和方法,让人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弘扬内在价值的追求:通过文化宣传、榜样示范等方式,弘扬对内在价值的追求,让人们认识到品德、才能、责任感等内在品质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宣传那些虽然不善言辞、容貌普通,但在各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如默默研究的科学家、坚守岗位的劳动者、无私奉献的志愿者,让他们成为社会的榜样,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的制度,防止 “佞” 与 “美” 的滥用。在商业领域,加强对虚假宣传的监管和处罚,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职场中,建立公平、公正的晋升机制,杜绝 “佞美优先” 的现象;在社交媒体领域,规范网红的行为,打击虚假人设和恶意营销。通过制度的约束,让 “佞” 与 “美” 无法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


 现代社会的 “守道” 之路,并非要完全否定口才和美貌的价值,而是要将它们置于恰当的位置,不让它们凌驾于内在品质和社会道义之上。这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也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打破 “佞” 与 “美” 构筑的价值陷阱,让社会回归到重视内在、追求真实的轨道上来。


 十三、从孔子的感叹到现代的思考:跨越时空的价值共鸣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在卫国宫廷的阴影下发出的感叹,穿越时空,与现代社会的思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种共鸣源于 “佞” 与 “美” 的异化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只要存在价值错位和制度漏洞,这种现象就可能出现。


 孔子的感叹包含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人既有追求利益的本能,也有追求道义的潜能。当社会环境鼓励追求利益而忽视道义时,人性中的投机本能就会被激发,“佞” 与 “美” 就会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而当社会环境鼓励追求道义时,人性中的善良潜能就会被唤醒,人们就会将精力放在培养内在品质上。


 现代社会的思考,延续了孔子对人性的关注,同时更加注重制度和环境的作用。我们认识到,对抗 “佞” 与 “美” 的异化,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道德自觉,还需要通过制度建设、教育引导、文化宣传等多种方式,营造一个重视内在价值、鼓励真诚实干的社会环境。


 从孔子的时代到现代社会,虽然历史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 “佞” 与 “美” 的异化现象始终存在,这说明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着相似的价值挑战。而应对这些挑战的智慧,也在不断积累和传承 —— 从孔子的 “守死善道”,到现代的制度建设,我们一直在寻找一条既能适应现实,又不放弃理想的道路。


 十四、超越困境:寻找 “免于今之世” 的现代答案


 “难乎免于今之世” 不仅是孔子时代的困境,也是现代社会许多人面临的困惑。如何在 “佞” 与 “美” 横行的环境中保持自我,实现价值,是我们需要寻找的现代答案。


 保持内心的清醒与独立: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潮流所裹挟。认识到 “佞” 与 “美” 虽然能带来一时的便利,但不能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真正的价值源于内在的品德和能力,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任何环境中都立于不败之地。就像孔子所说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只要抓住 “本”,就能应对各种变化。


 坚守自己的原则与底线: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为了利益而放弃道义。在工作中,不搞投机取巧,踏实做事;在生活中,不随波逐流,保持真诚。虽然这样可能会暂时遇到困难,但从长远来看,坚守原则和底线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实现真正的成功。


 寻找志同道合的群体: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寻找志同道合的群体,相互支持、相互鼓励,能让我们更有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加入一个重视内在价值、鼓励真诚实干的团队或组织,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努力会得到认可,我们的价值会得到实现,也能更好地抵御 “佞” 与 “美” 的诱惑。


 以积极的态度改变环境:除了适应环境,我们还可以以积极的态度改变环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周围的人;在工作中,倡导公平、公正的原则;在生活中,传播正能量的价值观。虽然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只要每个人都付出努力,就能逐渐改变社会的风气,让 “佞” 与 “美” 失去生存的土壤。


 “免于今之世” 的现代答案,不是逃避现实,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保持内心的坚守,同时积极地改变环境。这需要我们有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勇气,也需要我们有适应现代社会的智慧和方法。


 十五、结语: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守护价值之光


 孔子对祝鮀与宋朝的感叹,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历史与现实中共同存在的价值困境 —— 当 “佞” 与 “美” 成为生存的 “捷径”,当内在的品德与能力被忽视,社会就会陷入浅薄与混乱。


 从春秋末年到现代社会,“佞” 与 “美” 的形式在不断变化,但它们的本质始终如一 —— 都是价值错位的产物,都是对真实与道义的背离。而人类对抗这种异化的努力,也从未停止 —— 从孔子的周游列国传播道义,到现代社会的制度建设和价值引导,我们一直在守护着那束名为 “真实”“道义”“内在价值” 的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或许会有迷茫和困惑,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对内在价值的追求,不被 “佞” 与 “美” 的诱惑所动摇,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 “免于今之世” 的道路。


 让我们以史为鉴,以智为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守护好价值之光,让真诚、善良、实干、担当成为社会的主流,让孔子 “难乎免于今之世” 的感叹,在现代社会成为过去,让每个人都能在一个重视内在价值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