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由户之道:孔子的正道之问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一、曲阜陋巷的叩问:门与道的隐喻
鲁哀公十一年的深秋,曲阜城笼罩在萧瑟的寒意中。孔子站在颜回故居的巷口,望着那扇斑驳的木门,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不久前,这位最得意的弟子因病离世,只留下这间简陋的居所,和那句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的千古绝唱。
弟子们见夫子久久不语,便轻声问道:“夫子,颜回已去,您为何仍在此徘徊?”
孔子缓缓转过身,目光扫过围拢的弟子,又望向远处城墙的垛口,长叹一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谁能走出屋子不经过门户呢?为什么没有人遵循这条正道呢?
这句看似平淡的诘问,像一颗投入静水的石子,在弟子们心中激起层层涟漪。他们知道,夫子口中的 “户”,不仅是颜回故居的木门,更是每个人生活中必须经由的路径;而 “斯道”,也不仅是行走的道路,更是儒家追求的仁道、正道。
孔子的叩问,蕴含着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刻洞察:就像出门必须经过门户一样,做人做事也必须遵循一定的正道。可现实却是,很多人明知正道所在,却偏偏选择旁门左道,这正是孔子感到困惑与痛心的地方。
二、“户” 的象征:从物理空间到人生路径
要理解孔子的叩问,首先需要解析 “户” 的多重象征意义。在古代汉语中,“户” 的含义远不止于物理意义上的门户,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理解 “道” 的重要切入点。
物理空间的 “户”:“户” 在甲骨文中像一扇门的形状,《说文解字》释为 “护也,半门曰户”,指单扇的门(双扇为 “门”)。在古代建筑中,户是房屋的出入口,是内外空间的分隔与连接。一个人要走出房屋,必须经过户,这是无法回避的物理事实。《礼记?曲礼上》“入户奉扃,视瞻毋回”,强调进入门户时要遵守礼仪,可见 “户” 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社会秩序的 “户”:在宗法制度下,“户” 是家庭的象征,“户” 的数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指标。《周礼?秋官?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这里的 “户” 是户籍制度的基础,体现了社会的组织秩序。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像生活在 “户” 内,必须遵守社会的规范和秩序,才能正常生活。
人生阶段的 “户”: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 “户”,即必须经历的过程和必须遵守的规则。《礼记?内则》记载了从出生、成长、婚嫁到衰老的各种礼仪,这些礼仪就像人生的 “户”,指引着人们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比如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标志着成年,这就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 “户”,必须经由这个 “户”,才能被社会认可为成人。
“户” 的象征意义表明,无论是物理空间、社会秩序还是人生阶段,都存在着必须经由的路径和必须遵守的规则,这是客观规律,无法违背。孔子以 “户” 为喻,正是要说明 “道” 的必然性 —— 就像出门必须经过户一样,做人做事也必须遵循正道。
三、“斯道” 的内涵:儒家正道的核心要义
孔子所说的 “斯道”,即儒家追求的正道,其核心是 “仁”,围绕 “仁” 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做人、做事、治国的原则和规范,这些原则和规范构成了儒家正道的丰富内涵。
“仁” 是 “斯道” 的核心:“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 “斯道” 的根本。孔子对 “仁” 的解释虽然多样,但最基本的含义是 “爱人”。《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孔子回答 “爱人”;《论语?雍也》中,孔子说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 “爱人” 不是狭隘的私情,而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普遍情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遵循 “斯道”,首先要做到 “仁”,心中有爱人之心,行为有爱人之举。
“礼” 是 “斯道” 的规范:“礼” 是 “仁” 的外在表现,是 “斯道” 的具体规范。《论语?颜渊》中,颜渊问仁,孔子回答 “克己复礼为仁”,说明 “礼” 是实现 “仁” 的途径。“礼” 包括各种礼仪、制度、规范,从日常的言行举止到国家的典章制度,都有 “礼” 的规定。遵循 “礼”,就是要在社会生活中遵守这些规范,做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
“义” 是 “斯道” 的准则:“义” 是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是 “斯道” 的重要准则。《论语?里仁》中,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君子应该以 “义” 为行动的指南。“义者,宜也”,即行为要适宜、正当。在面对利益冲突时,要以 “义” 为重,做到 “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在处理事情时,要符合 “义” 的要求,做到 “义以为上”(《论语?阳货》)。
“智” 是 “斯道” 的前提:“智” 是认识 “斯道”、践行 “斯道” 的前提。《论语?子罕》中,孔子说 “知者不惑”,有智慧的人能够明辨是非,不被迷惑,从而正确地遵循 “斯道”。“智” 不仅包括知识,更包括对 “仁”“礼”“义” 的理解和把握。《论语?阳货》中,孔子说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强调了学习对于理解 “斯道” 的重要性。
“信” 是 “斯道” 的保障:“信” 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也是践行 “斯道” 的保障。《论语?为政》中,孔子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将 “信” 比作车辆的关键部件,说明没有 “信”,人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信” 要求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论语?子路》中,孔子说 “言必信,行必果”,强调了 “信” 的重要性。
“斯道” 的内涵表明,儒家的正道是一个以 “仁” 为核心,以 “礼”“义”“智”“信” 为支撑的完整体系,这套体系为人们提供了做人、做事的基本遵循,是社会和谐有序的保障。
四、“何莫由斯道也” 的困惑:孔子时代的正道迷失
孔子发出 “何莫由斯道也” 的困惑,源于他所处的时代正道迷失的现实。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破,人们不再遵循儒家倡导的正道,而是追求私利,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这种现实让孔子感到痛心和困惑。
政治领域的正道迷失:在政治领域,诸侯争霸,大夫专权,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原有的礼乐制度被破坏。《论语?季氏》中,孔子批评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因为按照周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八佾舞,季氏作为大夫,用八佾舞是僭越行为,违反了政治正道。各国诸侯也不再遵循 “以德治国” 的原则,而是采用武力和权谋,如齐桓公打着 “尊王攘夷” 的旗号,实则谋取霸权;晋文公通过城濮之战确立霸权,也是依靠武力。
社会伦理的正道迷失:在社会伦理方面,父子、君臣之间的关系变得混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成为普遍现象。《论语?颜渊》中,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明当时的社会伦理已经严重失序。儿子弑父、臣子弑君的事件时有发生,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的 “赵盾弑其君”,虽然赵盾并非直接凶手,但因未能阻止弑君行为,被孔子记载为 “弑君”,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伦理的败坏。
个人行为的正道迷失:在个人行为方面,人们不再注重品德修养,而是追求名利,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批评 “巧言令色,鲜矣仁”,说明当时有很多人通过花言巧语、伪装和善来谋取私利。《论语?里仁》中,孔子说 “放于利而行,多怨”,指出那些一味追求利益的人,会招致很多怨恨,这也是个人行为正道迷失的表现。
孔子对正道迷失的现实有着深刻的感受,他周游列国,希望能找到一个能够推行 “斯道” 的国家,但最终未能如愿。他看到很多人明明知道正道所在,却偏偏选择旁门左道,就像明明有门户可以走出房屋,却偏偏要翻墙越窗一样,这种行为让他感到困惑和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