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立人达人:仁道的实践路径(第2页)

“立人达人”的核心是“同理心”——将他人视为与自己同等的主体。《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种“爱”不是怜悯,而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推己及人。当代心理学中的“共情能力”,与这种思想高度契合——如神经科学发现,人类大脑的镜像神经元会在观察他人痛苦时产生类似反应,当我们看到他人受伤,自己的大脑运动皮层也会出现激活,这正是“己欲立而立人”的生物学基础。

四、能近取譬:仁道的实践方法

“能近取譬”是“立人达人”的具体路径,意为“从身边小事做起,以自身为喻”。“近”指空间上的切近,如家人、邻里;“譬”指方法上的类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方法使仁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正如《中庸》所言“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家庭是“能近取譬”的起点。孔子强调“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是“己欲立而立父母”,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礼记?内则》详细规定了侍奉父母的细节:“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冬天为父母暖被窝,夏天为父母扇凉席,晚上安顿父母休息,早上向父母请安;“弟”是“己欲达而达兄弟”,如“兄弟怡怡”(《论语?子路》),《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强调兄弟和睦的重要性。周文王“孝友于兄弟”,《诗经?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因其能“近取譬”于家庭,故能“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将仁道扩展至天下。

邻里关系是“能近取譬”的延伸。《论语?雍也》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紧接着孔子便以“己欲立而立人”回应,暗示博施济众需从邻里互助开始。春秋时期的“里仁为美”(《论语?里仁》),正是强调居住环境中的仁行——如“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论语?乡党》),孔子为去世的朋友料理后事,亲自安排棺椁、祭奠仪式,《礼记?檀弓》记载“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即使对方行为不当,仍保持对逝者的尊重,便是邻里仁行的范例。

职业场域是“能近取譬”的拓展。《论语?子路》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孔子并非轻视农圃,而是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在各自职业中践行仁道:农夫“不违农时”是对自然的仁,《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工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对技艺的仁,《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赞美工匠的精益求精;士人“敬其事而后其食”是对职责的仁,《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在其位,谋其政”的职业伦理,正是“立人达人”在工作中的体现。

孔子的“能近取譬”,反对“远求而近弃”的虚伪。《论语?阳货》批评“乡愿,德之贼也”,正是因为乡愿“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对远方的苦难慷慨陈词,却忽视身边的责任。如《孟子?离娄下》记载的“齐人有一妻一妾”,对外吹嘘与富贵者交往,“必餍酒肉而后反”,实则“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这种“不能近取譬”的伪善,与仁道背道而驰。

五、孔门弟子的仁行实践

孔门弟子中,颜回以“安贫立人”践行仁道。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论语?雍也》记载“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却“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论语?为政》),在贫困中仍帮助同学解惑,子夏问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颜回以“绘事后素”点拨,使子夏领悟“礼后乎”;孔子周游列国被困陈蔡,“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颜回“采薪”归来,见子路、子贡抱怨,便与孔子“弦歌不辍”,《孔子家语?在厄》记载“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由,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稳定众人情绪。颜回的“立人”,不依赖物质,而通过精神鼓励,正如《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能近取譬”于自身处境的坚韧,使他成为“仁”的典范。

子贡以“经商达人”诠释仁道。他“废着鬻财于曹、鲁之间”(《史记?货殖列传》),“废着”即“贱买贵卖”,通过观察市场波动获利,经商致富后,“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却始终“忆昔当年存二老,至今歌颂满江湖”——资助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家语?致思》记载“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渔者曰:‘天暑市远,无所鬻也,思虑弃之粪壤,不如献之君子,故敢以进焉。’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门人曰:‘彼将弃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诸,惜其腐谂,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解救被困的孔子和弟子。子贡的“达人”,通过商业活动创造价值,既实现自身通达(己达),又帮助他人脱困(达人),展现了“立人达人”的多样性。

子路以“勇武立人”践行仁道。他“性鄙,好勇力”,《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却在孔子教导下领悟“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在卫国为官时,“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孔子家语?子路初见》)。他治理蒲邑,“三月而孔子往观之”,见“男女异路,道不拾遗”,《孔子家语?辩政》记载“子贡执辔而问曰:‘夫子见由之为政,而未见其细也。敢问何行而可?’孔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既“平治百姓”(立人),又“保障一方安宁”(达人),最终在“蒯聩之乱”中“结缨而死”,《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以生命践行“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仁道。

冉有以“政事达人”展现仁道。他为季氏宰时,“赋粟千钟”(《论语?先进》),却反对季氏“旅于泰山”的僭越行为,《论语?八佾》记载“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在齐鲁“夹谷之会”中,协助孔子挫败齐国的阴谋,“齐侯将享公,孔子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也。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飨而既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也。’乃不果享”(《左传?定公十年》),“归而增其赋”,将增加的赋税用于改善民生,修建水利、开垦荒地。冉有的“达人”,通过政治实践推动制度变革,比单纯的物质施惠更具长远效果,体现了“立人达人”的制度性价值。

六、历史长河中的仁道演进

战国时期的孟子,将“立人达人”发展为“仁政”思想。他对齐宣王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将家庭中的“能近取譬”扩展至国家治理;提出“制民之产”,确保“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滕文公上》“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使“立人”有了物质基础;主张“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通过制度设计实现“达人”。孟子的贡献,在于将“仁”从个人德性升华为治国理念,认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孟子?离娄上》)。

汉代的董仲舒,以“天人感应”诠释“立人达人”。他在《春秋繁露?仁义法》中说“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强调“爱人”的主动性;提出“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汉书?食货志》记载“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通过限制土地兼并践行“达人”。他还提出“三纲五常”,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规范人际关系,以“仁、义、礼、智、信”作为“立人达人”的道德准则,使“仁”与封建制度结合,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