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志道游艺:君子的修身路(第3页)

子贡践行四者,以“艺”见长。他“利口巧辞”(《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存鲁、乱齐、破吴、强晋”,是“游于艺”(言语)的成就;“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是“据于德”(诚信经营)的体现;“夫子之墙数仞”(《论语?子张》)的比喻,是“依于仁”(维护师道)的表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是“志于道”的追求。子贡的四者践行,展现了“艺”对“道”的辅助作用。

子夏践行四者,以“学”为径。他“文学”见长(《论语?先进》),“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是“游于艺”(文学)的实践;“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是“依于仁”的体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是“据于德”的表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是“志于道”的坚守。子夏的践行,证明“艺”的学习能通向“道”的追求。

七、历史回响:从孔门到后世的修身传承

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学者们对四者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淳于髡“滑稽多辩”(艺),“数使诸侯,未尝屈辱”(仁);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道),“富贵不能淫”(德);荀子“劝学”(艺),“性恶论”(德),共同推动了四者的传播,使“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成为士人的修身共识。

汉代的太学,以“五经”为核心,培养“志于道”的人才;以“孝廉”取士,选拔“据于德”的官员;以“乡饮酒礼”教化,践行“依于仁”的精神;以“六艺”教学,涵养“游于艺”的情趣。这种教育体系,使四者通过官方渠道得以推广,正如《汉书?儒林传》所言“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

唐代的科举制度,虽以“诗赋”取士(艺),但仍强调“明经”(道)、“德行”(德)、“仁政”(仁),如韩愈“文以载道”,将“艺”(文章)与“道”(儒家之道)结合;柳宗元“永州八记”,以“艺”(散文)表达“仁”(民生关怀),使四者在科举时代仍保持平衡。

宋代的书院教育,是四者传承的高峰。白鹿洞书院“为学之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对应“游于艺”;“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对应“据于德”;“处世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对应“志于道”;“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对应“依于仁”(《白鹿洞书院揭示》),使四者成为可操作的修身指南。

八、当代践行:四者合一的现代意义

在个人修身层面,四者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志于道”表现为“确立人生理想”,如科学家“为真理献身”,教育家“为育人奋斗”;“据于德”表现为“坚守道德底线”,如商人“诚信经营”,官员“廉洁奉公”;“依于仁”表现为“关爱他人”,如志愿者“奉献爱心”,邻里“互助友爱”;“游于艺”表现为“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运动,在艺术中涵养身心。四者的结合,能让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充实。

在教育领域,“素质教育”与四者高度契合。“志于道”对应“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有理想的人;“据于德”对应“道德教育”,培养有品德的人;“依于仁”对应“情感教育”,培养有爱心的人;“游于艺”对应“美育、体育”,培养有情趣的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全人教育”理念,既重视学科知识(艺),也强调人格培养(德、仁),更注重理想教育(道),是四者在当代教育中的生动实践。

在企业文化中,四者可转化为发展理念。“志于道”是企业使命,如“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海尔);“据于德”是企业伦理,如“诚信、责任”(同仁堂“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依于仁”是社会责任,如“公益捐赠、员工关怀”(腾讯“科技向善”);“游于艺”是企业文化,如“团队建设、艺术活动”,增强凝聚力。这种理念能让企业既追求利润,又兼顾道义,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治理中,四者可提供价值指引。“志于道”是“共同理想”,如“中国梦”;“据于德”是“道德规范”,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于仁”是“民生关怀”,如“脱贫攻坚、共同富裕”;“游于艺”是“文化建设”,如“非遗保护、艺术惠民”。四者的结合,能让社会既有序发展,又充满温情,实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

九、永恒的修身路:不止于君子

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不是君子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能践行的修身指南。它告诉我们:理想(道)不分大小,只要“志之”便有意义;品德(德)不分高低,只要“据之”便有价值;爱心(仁)不分远近,只要“依之”便有温度;情趣(艺)不分雅俗,只要“游之”便有滋味。这条修身路,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前行的过程。

历史上的伟人,无一不是四者的践行者。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道),“虽九死其犹未悔”(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仁),“纫秋兰以为佩”(艺);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仁),“大江东去,浪淘尽”(艺);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仁),“诗词、书法”(艺),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四者合一的人格魅力。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志于道”能让我们不迷失方向,“据于德”能让我们不随波逐流,“依于仁”能让我们不冷漠麻木,“游于艺”能让我们不枯燥乏味。正如孔子在杏坛上的教诲,四者的价值不在于完美实现,而在于不断追求。当我们在人生路上,既仰望星空(道),又脚踏实地(德),既心怀他人(仁),又悦纳自己(艺),便是在践行这条古老而常新的修身路,便是在续写中华文明的精神篇章。

暮色中的杏坛,孔子的话语仍在回响。弟子们收拾竹简时,发现夫子的佩剑在余晖中闪着微光,仿佛在诉说:修身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四者合一,看似遥远,做则必成。这或许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终极意义——它不是悬在空中的教条,而是踩在脚下的路,每个人都能从这里出发,走向更完善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