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好古敏求:夫子的求知路(第3页)

朱熹的“格物致知”,发展了“敏以求之”的方法论。南宋朱熹继承二程的思想,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主张“即物而穷其理”(《大学章句》),通过研究事物来获得知识。他认为“一物格而万理通,虽颜子亦未至此,惟今日而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耳”(《朱子语类》),这种“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的积累,与孔子“敏以求之”的精神一致。

朱熹编纂《四书章句集注》时,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进行详细注释,既参考汉唐注疏,又融入自己的理解,使传统智慧适应时代需求。他强调“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子语类》),将学习、思考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敏以求之”的方法,使儒家思想更加系统化、大众化。他在白鹿洞书院制定的学规,强调“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步骤正是对孔子“学思结合”“学行结合”的继承与发展,成为后世书院教育的典范。

六、好古敏求的当代价值: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好古”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在当代社会有着生动体现。当今世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昆曲、古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孔子“好古”的精神一脉相承,不是为了将传统封存为古董,而是从传统中汲取灵感,实现创新发展。昆曲《牡丹亭》在保留核心唱腔和剧情的基础上,采用现代舞台技术,使“游园惊梦”的场景更加唯美,吸引了年轻观众;古琴艺术通过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创作出新的曲目,让古老的乐器焕发出新的活力。

故宫博物院的“让文物活起来”实践尤为典型。通过数字化技术,故宫将“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珍贵文物转化为数字资源,观众可以在线上高清浏览画作的细节;通过“故宫文创”,将文物中的图案和元素转化为文具、服饰等生活用品,使古代文化融入现代生活;通过“养心殿数字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走进”养心殿,体验古代帝王的生活场景。这些实践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制,而是“好古”与“知今”的结合,正如孔子整理古籍是为了传递智慧,当代的文化遗产保护也是为了让传统智慧服务于现实生活。

“敏以求之”对终身学习的指导,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迅速,“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的必要选择,孔子“敏以求之”的精神提醒我们,无论年龄与职业,都应保持学习的热情。在线教育的发展,如慕课(ooc)、微课等,让知识获取更加便捷,人们可以像孔子“学无常师”那样,随时随地向不同的老师学习。例如,一个农民可以通过手机学习现代农业技术,一个退休老人可以在线学习绘画和音乐,这种持续学习的态度,是应对时代变化的重要能力。

“非生而知之”对教育公平的意义,在当代教育实践中得到延续。孔子“有教无类”的理念,体现为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无论出身、天赋如何,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特殊教育的发展,为有障碍的学生提供了适合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通过学习实现自我价值;职业教育的完善,为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发展路径。这些实践证明,“非生而知之”的信念在当代依然具有生命力——天赋差异不是限制,努力和合适的教育方法才是决定因素,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核心正是孔子“学而知之”的理念。

七、历史人物的求知实践:好古敏求的生动例证

王充的“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生动践行了“敏以求之”的精神。《后汉书?王充传》记载,王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年轻时,他因家境贫寒无法购买书籍,便经常到洛阳的书市看书,书市上的书籍种类繁多,从儒家经典到诸子百家,从历史着作到天文历法,他都广泛阅读,并且过目不忘。这种“敏以求之”的勤奋,使他积累了渊博的知识。

撰写《论衡》时,王充“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后汉书?王充传》),在门窗和墙壁上都放置笔和刀,随时记录自己的思考。《论衡》的核心思想是“疾虚妄”,批判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和对儒家经典的僵化理解。例如,针对“天人感应”的说法,他在《自然篇》中说“天道自然,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认为自然界的灾异是自然现象,不是上天对人的惩罚;针对“人死为鬼”的观念,他在《订鬼篇》中说“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这些观点的提出,需要广泛的知识和独立的思考,正是“敏以求之”的结果。

顾炎武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继承了“好古敏求”的经世精神。明末清初的顾炎武“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清史稿?顾炎武传》),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书籍,随时学习。他游历各地时,“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清史稿?顾炎武传》),将古籍记载与实地考察相结合,例如,他在《日知录》中考证“郡县制”的起源,不仅查阅《史记》《汉书》等古籍,还实地考察各地的地方志和碑刻,确保结论的准确性。

《日知录》的撰写“积三十余年乃成”,顾炎武在《日知录序》中说“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这种严谨的态度,使该书成为考据学的经典着作。他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主张“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亭林文集?与人书》),这种将知识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精神,与孔子“学而时习之”的实践理念一脉相承,是“好古敏求”在明清时期的生动体现。

钱钟书的“横扫清华图书馆”,演绎了“敏以求之”的现代版本。在清华大学读书时,钱钟书以“横扫清华图书馆”闻名,广泛阅读中外典籍,从古典文学到现代哲学,从中国典籍到西方着作,无不涉猎。他的同学回忆,钱钟书看书速度极快,并且过目不忘,常常能引用书中的细节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这种“过目不忘”的背后,是“敏以求之”的勤奋——他不仅阅读书籍,还做了大量笔记,将不同书籍中的观点进行比较和联系,形成自己的思考。

撰写《管锥编》时,钱钟书对《周易》《毛诗》《左传》等古籍进行了深入阐释,融合了中西文化的视角。例如,在分析《诗经?卫风?氓》时,他不仅引用《诗经》的相关篇目进行比较,还参考了西方文学中的类似主题,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歌德的诗歌,展现了“好古”与“知今”、中国与西方的对话。这种对知识的贪婪追求和广泛涉猎,与孔子“敏以求之”“学无常师”的精神高度一致,证明“好古敏求”的求知态度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八、好古与敏求的辩证:传统与创新的平衡

“好古”与“创新”的统一,是孔子求知观的精髓所在。“好古”不是复古守旧,而是“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从传统中获得新的启发;“敏以求之”不仅是学习过去的知识,更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孔子对周礼的“损益”(《论语?为政》),就是这种统一的生动体现——保留周礼中合理的部分,如“敬德保民”的核心思想;改进不适应时代的内容,如简化繁琐的礼仪形式,使其更易于实践。这种“继承中创新”的态度,使传统智慧能够与时俱进,正如《周易?系辞》所说“变通者,趋时也”,根据时代需求进行变通,是传统得以延续的关键。

“非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的平等性,打破了知识的垄断。孔子否认“生而知之”,强调“学而知之”,使知识从少数“圣人”的专属变为大众可及的资源,这种平等观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在当代社会,这种平等观体现为信息的公开和知识的共享,互联网的发展使每个人都能便捷地获取知识,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少,都有学习的机会。这种知识的民主化,正是对孔子“有教无类”理念的继承与发展,证明“学而知之”的信念能够打破各种形式的知识垄断。

“敏以求之”中的“方法”与“态度”同样重要。孔子的“敏”不仅是勤奋的态度,还包括科学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注重实践的价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提倡向他人学习的谦逊。现代学习方法如思维导图、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等,都是对这种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它们不仅强调勤奋,更注重效率和效果。例如,思维导图通过梳理知识的结构和联系,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项目式学习通过完成实际项目,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这些方法与孔子的“学思结合”“学行结合”一脉相承,证明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跨越时空的智慧。

九、终极意义:求知即存在的方式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终极意义,在于将求知视为存在的基本方式。孔子的一生是求知的一生,从少年时“入太庙每事问”到晚年“韦编三绝”,求知不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的内容。他的存在价值,通过求知与传承知识得以体现,正如《周易?乾卦》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持续不断的求知与实践,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和实现。

从孔子的竹简到当代的互联网,求知的形式在不断变化,但“好古敏求”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它告诉我们:知识不是天生的馈赠,而是后天努力的果实;传统不是前进的障碍,而是创新的根基;勤奋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成长的阶梯。无论是翻阅古籍还是浏览网页,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实践探索,我们都是在延续孔子的求知之路,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践行“好古敏求”。

孔子的求知自白,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了后人的求知之路。当我们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当我们在实验室反复实验时,当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反思时,都是在践行“好古敏求”的精神——不是为了成为全知全能的圣人,而是为了在求知中完善自我;不是为了固守传统的形式,而是为了从传统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正如那被孔子反复摩挲的《尚书》竹简,虽已泛黄脆弱,却因无数求知者的触摸而获得永恒的生命,知识的传承与发展,正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