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论孔子 “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智慧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一句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如同一束穿透千年迷雾的光,打破了人们对 “仁” 这一儒家核心范畴的敬畏与疏离。长久以来,“仁” 常被视为高悬于道德之巅的理想境界,让人觉得遥不可及、难以企及。而孔子的这句话,却以简洁有力的反问与断言,将 “仁” 从抽象的理论殿堂拉回现实的生活土壤 —— 它并非远在天边的星辰,而是藏在每个人心中的种子,只要有 “欲仁” 的主观意愿,这份 “仁” 便能即刻显现,融入言行。在道德选择日益复杂、精神追求愈发多元的当代,重新品读这句箴言,我们不仅能触摸到孔子 “仁学” 的温度与力量,更能为自身的道德修养与精神成长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接下来,我们将从 “仁” 的内涵解构、“欲仁” 的主观能动性、“仁至” 的实践路径,以及这一智慧的古今传承与当代价值等维度,全面探寻 “我欲仁,斯仁至矣” 背后的深刻意蕴。

 

一、“仁” 不远矣:解构儒家 “仁” 的可及性本质

 

要理解 “我欲仁,斯仁至矣”,首先需破除对 “仁” 的 “神圣化”“复杂化” 误解 ——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 并非只有圣人才能企及的终极道德标杆,而是普通人通过主观努力即可践行的日常道德准则。它既包含对他人的关爱、对道德的坚守,也体现在细微的言行举止中,具有鲜明的可及性与实践性。

 

(一)“仁” 的核心:从 “爱人” 到日常道德的总和

 

“仁”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但其内涵并非单一固定,而是贯穿于孔子与弟子的诸多对话中,最终形成以 “爱人” 为核心、涵盖多种道德规范的综合体。《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孔子答 “爱人”,这是对 “仁” 最简洁的定义 —— 它强调对他人的关爱与尊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与共情。这种 “爱人” 并非局限于血缘亲属的 “亲亲”,而是能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广泛关爱,正如孟子后来发展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对家人的爱扩展到对社会大众的爱。

 

但 “仁” 又不止于 “爱人”,它还包含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多种具体的道德规范,是日常道德行为的总和。例如,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提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即 “恭、宽、信、敏、惠”—— 恭敬待人、宽厚容人、诚实守信、勤勉做事、恩惠及人,这五种行为都是 “仁” 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在回答仲弓问仁时,孔子又强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 “换位思考” 的同理心纳入 “仁” 的范畴。这些论述表明,“仁” 并非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道德行为构成的 “道德集合体”,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行为,便是在靠近 “仁”、实现 “仁”。

 

这种 “仁” 的可及性,在孔子对弟子的评价中也能得到印证。孔子从未将 “仁” 视为只有自己才能达到的境界,反而多次肯定弟子身上的 “仁” 的特质。例如,他评价颜回 “其心三月不违仁”,称赞子路 “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的诚信可断案,暗含 “仁” 的底色),认可冉雍 “雍也可使南面”(冉雍有治理才能,其才能源于 “仁” 的修养)。这些评价表明,在孔子眼中,“仁” 并非遥不可及的圣境,而是弟子们通过日常修养可以达到的道德状态,进一步印证了 “仁不远矣” 的本质。

 

(二)“仁” 的载体:从宏大叙事到细微言行

 

在许多人的认知中,“仁” 常与 “治国平天下” 的宏大叙事绑定,认为只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才算 “仁”。但孔子的 “仁学” 却恰恰相反 —— 他将 “仁” 的载体定位为日常的细微言行,强调 “仁” 在饮食起居、人际交往、工作学习中的具体体现,让 “仁” 变得触手可及。

 

《论语》中记载的诸多 “仁” 的实践,都充满了生活气息。例如,“入则孝,出则悌” 是 “仁” 在家庭与社会交往中的体现:在家孝顺父母(帮父母做家务、关心父母健康),在外友爱兄弟、尊重长辈,这些平凡的举动都是 “仁” 的起点;“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是 “仁” 在生活态度上的体现:不追求过度的物质享受,将更多精力放在道德修养与精神追求上,这种克制与自律也是 “仁” 的表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是 “仁” 在自我提升中的体现:看到他人的优点就努力学习,看到他人的不足就反思自己,这种积极向善的态度同样是 “仁” 的内涵。

 

甚至在饮食礼仪这种细节中,也能体现 “仁” 的修养。孔子强调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并非追求奢华,而是注重饮食中的 “礼” 与 “敬”—— 对食物的尊重(不浪费)、对用餐对象的尊重(符合场合礼仪),这种细微处的尊重,正是 “仁” 的延伸。他还说 “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这些看似严苛的礼仪要求,本质上是通过规范自身言行,培养对他人、对事物的敬畏之心,而这份敬畏,正是 “仁” 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细节表明,“仁” 的载体并非宏大的功业,而是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的生活琐事。一个人不需要成为帝王将相,也不需要做出惊天动地的贡献,只要在日常言行中坚守道德、关爱他人,便是在践行 “仁”、实现 “仁”。正如孔子所说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在吃饭的间隙、匆忙的时刻、困顿的境遇中,都不会违背 “仁”,这恰恰说明 “仁” 已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本能的言行习惯,进一步证明了 “仁不远矣”。

 

二、“我欲仁”:“仁至” 的前提是主观能动性的觉醒

 

“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核心,在于 “欲仁” 二字 —— 它强调 “仁” 的实现,首先依赖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觉醒,即 “想要成为有仁德的人” 的意愿。在孔子看来,“仁” 的种子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性相近也”),但这颗种子能否发芽、生长,关键在于个体是否有 “欲仁” 的主动选择。没有 “欲仁” 的意愿,即便外界条件再好,也无法实现 “仁”;有了 “欲仁” 的意愿,即便身处困境,也能坚守 “仁” 的底线。

 

(一)“欲仁” 是打破 “道德惰性” 的关键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并非没有 “仁” 的潜能,而是被 “道德惰性” 所束缚 —— 习惯于随波逐流,在面对道德选择时选择 “省事”“利己”,而非 “向善”“利他”。例如,看到老人摔倒时,因担心被讹诈而选择旁观;看到他人需要帮助时,因怕麻烦而选择回避;看到不公正的现象时,因怕得罪人而选择沉默。这些行为的本质,并非缺乏 “仁” 的能力,而是缺乏 “欲仁” 的意愿,被 “道德惰性” 拖入了 “不作为” 的泥潭。

 

而 “欲仁” 的意愿,恰恰是打破这种 “道德惰性” 的关键。当一个人主动产生 “我要成为有仁德的人” 的想法时,他会从 “被动遵守道德” 转变为 “主动践行道德”,从 “回避道德选择” 转变为 “直面道德挑战”。孔子一生的经历,便是 “欲仁” 打破 “道德惰性” 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道德滑坡,许多士人为了名利放弃道德坚守,选择依附诸侯、迎合乱世。但孔子却始终保持 “欲仁” 的坚定意愿,周游列国时即便 “陈蔡绝粮”、身陷困境,也从未放弃 “仁” 的追求 —— 他拒绝为了生存而妥协于不符合 “仁” 的政治主张,坚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主动的道德选择打破了 “乱世无仁” 的惰性认知,成为后世 “仁德” 的典范。

 

在现代社会,“欲仁” 的意愿同样能打破 “道德惰性”,激发个体的道德行动。例如,“感动中国” 人物王顺友,作为一名乡村邮递员,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中奔波了 20 年,每年步行 360 公里,投递邮件准确率 100%。这份工作枯燥、辛苦,甚至充满危险(需翻越悬崖、穿越丛林),许多人都望而却步。但王顺友却凭借 “欲仁” 的意愿 ——“我要把邮件安全送到乡亲手中,这是我的责任”,打破了 “怕苦怕累” 的惰性,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践行了 “敬业”“诚信” 的 “仁” 的内涵,成为普通人践行 “仁” 的榜样。他的经历证明,只要有 “欲仁” 的主动意愿,即便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突破 “道德惰性”,实现 “仁” 的价值。

 

(二)“欲仁” 是抵御 “外部诱惑” 的屏障

 

除了 “道德惰性”,个体在实现 “仁” 的过程中,还会面临各种 “外部诱惑”—— 名利、权力、物质享受等,这些诱惑往往会让人偏离 “仁” 的轨道,做出违背道德的选择。例如,一些官员为了追求权力与财富,贪污受贿、滥用职权,违背了 “忠” 与 “廉” 的 “仁” 的要求;一些商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制假售假、偷税漏税,违背了 “信” 与 “义” 的 “仁” 的准则;一些学者为了追求学术声誉,抄袭剽窃、伪造数据,违背了 “诚” 与 “敬” 的 “仁” 的内涵。这些行为的根源,同样是 “欲仁” 意愿的缺失 —— 当个体被外部诱惑主导时,“仁” 的追求便会让位于利益的算计,最终陷入道德困境。

 

而 “欲仁” 的意愿,能成为抵御 “外部诱惑” 的坚固屏障。当一个人将 “欲仁” 作为核心追求时,他会以 “仁” 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选择,将不符合 “仁” 的诱惑视为 “浮云”,坚守道德底线。孔子的弟子颜回,便是以 “欲仁” 抵御诱惑的典范。颜回生活贫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连普通人都难以忍受这样的生活,而当时的诸侯为了招揽人才,常以高官厚禄诱惑士人。但颜回却始终保持 “欲仁” 的坚定意愿,将 “仁” 的修养视为最高追求,“回也不改其乐”—— 他不羡慕他人的富贵,不被物质诱惑所动摇,潜心向学、修身养性,最终成为孔子眼中 “仁” 的化身。孔子称赞他 “贤哉,回也”,正是对他以 “欲仁” 抵御诱惑的高度认可。

 

在当代社会,这样的例子同样不胜枚举。例如,“时代楷模” 张桂梅,为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在办学过程中,她面临着资金短缺、师资匮乏、身体病痛等诸多困难,也有企业以高薪邀请她担任顾问,以改善她的生活条件。但张桂梅却始终以 “欲仁” 的意愿坚守初心 ——“我要让山区女孩有书读,这是我的使命”,她拒绝了高薪诱惑,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校与学生身上,累计帮助 2000 多名女孩考上大学。她的选择,正是 “欲仁” 抵御外部诱惑的生动实践 —— 当 “仁” 的追求成为内心的坚定信念时,任何物质诱惑都无法撼动这份坚守,最终实现了 “仁” 的崇高价值。

 

(三)“欲仁” 是激发 “道德潜能” 的引擎

 

每个人心中都潜藏着 “仁” 的道德潜能,这些潜能可能是对他人的同情心、对正义的向往、对责任的担当,但这些潜能往往处于 “休眠” 状态,需要 “欲仁” 的意愿来唤醒与激发。正如一颗种子,若没有阳光与雨露的滋养,便无法生根发芽;人的 “仁” 的潜能,若没有 “欲仁” 的意愿的驱动,也无法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动。

 

“欲仁” 的意愿,能让个体主动寻找践行 “仁” 的机会,将潜藏的道德潜能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例如,孔子的弟子子贡,原本是商人出身,擅长经商获利,最初的人生目标是积累财富。但在跟随孔子学习后,他逐渐产生了 “欲仁” 的意愿,开始将 “仁” 的追求融入商业与人际交往中。他在经商过程中坚守 “诚信” 原则,“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子贡不接受命运安排,经商却总能预判准确),但他从不投机取巧、欺诈客户,而是以 “义” 取利,成为 “儒商” 的鼻祖;他还主动传播孔子的思想,在孔子去世后,为孔子守墓六年,以实际行动践行 “孝” 与 “敬” 的 “仁” 的内涵。子贡的转变,正是 “欲仁” 激发道德潜能的过程 —— 他原本的潜能是商业才能,但 “欲仁” 的意愿让他将这份才能与 “仁” 的道德结合,最终成为兼具商业智慧与道德修养的 “君子”。

 

在现代社会,“欲仁” 激发道德潜能的案例同样常见。例如,许多志愿者在参与公益活动前,可能只是普通的上班族、学生或退休人员,心中虽有帮助他人的想法,却从未付诸行动。但当他们主动产生 “我要通过公益践行善良” 的 “欲仁” 意愿时,便会唤醒潜藏的同情心与责任感,积极参与到扶贫、救灾、助学、环保等公益活动中。一些志愿者原本不善言辞,却在为贫困儿童授课的过程中,激发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与耐心;一些志愿者原本体质较弱,却在参与救灾物资搬运的过程中,激发了自己的毅力与担当。这些转变,都是 “欲仁” 激发道德潜能的结果 —— 当 “欲仁” 成为主动的追求时,个体便会突破自身的局限,将潜藏的能力转化为践行 “仁” 的力量,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