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八零机械厂腰子少放盐

第460章 走偏门吧!(第2页)

“真要我实在拉不着钱,回头你们再顶上也不迟。”

外联部人丁稀薄,拢共就他们孤零零四个。

马铁丽和小中文本身就都有任务,沈飞身上的活更重。

虽然修理厂那边遇见了困难,但是一码归一码。

总不能因为修理厂,就把其他所有的事情都暂停搁置了。

要真是这样,那他干脆课也别上了!

……

深夜,

陈露阳坐在走廊里,吭哧瘪肚、坎坎坷坷、连蒙带做的写完高数作业。

最后拖着疲惫的身体,趴回到了宿舍的床上。

躺在冰凉的被窝里,

陈露阳就开始琢磨修理厂的事儿。

修理厂现在的局面,他第一个人应该找的就是张殿才!

张殿才作为力学老师,参与过那么多工程项目,跟外面那些科研单位、军工厂、民营技改车间打过不少交道,熟人关系肯定不少。

这事儿问他,肯定能有着落。

可是光有着落不行啊!

现在的情况,就是大厂不理人,小厂做不了。

修理厂规模小、人手紧。

现实情况摆在这。

就算图纸全了、试件过了,也没法走批量生产,

只能一小批一小批地试着投、慢慢改、慢慢调。

这种“又散、又多变、又不稳定”的零散小活,费人、耽误设备,还挣不着几个钱。

那些正规大厂根本就不乐意接。

正规军是指不上了。

想要把工作往下推,就只能转而“走偏门”,打游击式合作。

要不然……

技校

陈露阳双手枕在头下,眼神露出思索之色。

这些年,为了配合国家搞“半工半读”,不少技校其实都有自己的实习车间。

虽说工艺精度比不上正经车厂,

但胜在老师傅手把手、活儿灵活、反应快、愿意试,

只要能沟通好,说不定真能合作一把。

而且技校学生,肯干、听话、有劲儿,关键是便宜!

比起那些摊子大、要走完一整套红头文件的大厂,这种地方反倒可能是个突破口。

陈露阳越想越觉得这事儿靠谱,眼神也跟着一点点坚定下来。

明天就去找张殿才去,问问他有没有哪个技校靠谱点!

……

第二天上完了课,陈露阳就奔去了张殿才的办公室。

现在他对于张殿才的行踪,大概算是摸得差不多了。

基本上十次找他,八次都能找到。

这次也不例外。

当陈露阳敲开们的时候,张殿才正在办公室里写报告。

瞧见陈露阳,张殿才登时笑着招手让他进屋。

“张老师,我这次来是有点事想请您帮忙。”

“说吧。”

陈露阳也不藏着掖着,简单把陆局和张国强最近跑厂碰壁的情况说了,又详细描述了项目目前的工艺难点。

张殿才皱起眉头,听得很认真。

“……你这项目本来就不是标准化订单,没整套投产条件,正规厂当然不乐意接。”

陈露阳听着张殿才一眼就看出来问题所在,于是顺势道:

“张老师,我想从技校方向下手,你觉得怎么样”

张殿才语气略有些意外:“你能想到这一点,挺不容易的。”

“技校的学生虽然年纪小、基础弱,但他们天天在车床边上转,动手能力比大学生强。”

“再说了,他们有实训指标,有些课题就需要加工试件。”

“你这项目过去,反倒能成他们的实训材料。”

“只要校方支持,老师愿意带,干起来反而比正规厂灵活。”

“我也是这么想的!”陈露阳点头。

“不过我对片儿城的技校不了解,张老师您有没有推荐”

张殿才听完,微微皱眉想了想。

“有几个技校我以前去讲过课,但具体现在设备什么样、老师是不是还在,就不太清楚了。”

“不过……”

张殿才抬手指了指门边那张挂得有点斜的片儿城城区地图,

“你去问问北郊机电技校,还有丰南技工学校。”

“那俩地方以前是兵器部、纺织部下属厂办的子弟技校,底子还算扎实。”

“尤其是丰南技校,车间虽然破了点,几个老教师挺能干的。”

“我记得他们还有台苏联老车床,能干中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