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西军:大宋杨家将后传土着与土猪
第137章 渐行渐远
童贯请回朝,赵佶准。
童贯在西北的头衔很长,检校司空、签书枢密院事、节度使、承宣使、几路经略使,特别是取得西北战事胜利后,无人可以争锋。
童贯的奏折,对军官的任命极少被驳回,赵佶对他非常信任。特别有检校司空这个任职后,很多建言童贯都是自承官家赵佶,这等于跳过了政事堂。签书枢密院让童贯在西北战事调控上直接跳过开封枢密院,这还说得过去,这个签书的本意也是为了经略西北,实现临战调控,这是一个正常的职责。
童贯借着检校司空这个职位,直接涉入官员的提拔,这触及了政事堂的核心权力,人事任免。已经引起政事堂的不满。“检校”这个词有“权”的意思,既临时、代理、暂摄,稍微要正式一点。这个检校一直未除去,而司空在大宋本就是虚衔。童贯过线了!
大宋的吏部权利并不很大,或者不像大家想的那么大,它更类似一个执行机构,特别在重要的五品官员以上的任免,连建议权都没有,更像是最后的发文机构(所谓重要,既京官,经略使其实就是一种外派京官,多以从三品差遣一路安抚经略)。建议权在政事堂,既相权。大宋朝的相权早就拆得七零八落,甚至司空(虚衔)这个任职有没有这个权利都难以论定。赵佶这朝实际情况就是童贯报请赵佶,赵佶批准,吏部发文,实现了这个闭环。特别在一些军事主官方面,没人会杯葛,童贯还是签书枢密院,两府权利本就有重叠混淆的地方,很多军官任命也确实源自枢密院,政事堂不会置喙。
政事堂对童贯的不满,直接倒置他这个检校拿不掉。赵佶想赐童贯“开府仪同三司”,蔡京提出抗辩:“宦官如何能为使相!”这可不是一个普通官员,这是高官的高官。
童贯在这种情况下回到开封。
……
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