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死亡会传染

清寨收到苏辙去世的消失是在杨兴武回到定边几天后,除去苏家,这里还有一个非常伤怀的人,潘易岭。

 潘易岭是苏轼主考时候的进士,他和苏轼的关系不如和苏辙密切,最看好潘易岭的其实是苏辙。人总会有种奢望,失去的东西自己再拿回来。苏辙在世,他多少有点残念,有一天中枢风向又变,苏辙回朝。亦如当年元佑司马光回朝,那短短的一年司马光把旧党全部拉回中枢,范纯仁和苏轼、苏辙等平步青云。苏辙离世,不意味着将来就没有旧党回去,只是远近亲疏之分,不是他所属这系,他的年纪容不得他按部就班。

 ……

 杨元奇陪着自己的岳父在潘家院子小坐,潘金莲在旁边给他们煮茶。

 潘易岭说:“苏逊拖人把小苏先生的几部遗作送了过来,他说原本想自己回趟眉州再过来一趟,担心朝堂又发生焚书旧事,干脆把书籍先寄过来。”苏辙并没有指定书籍给到潘易岭,苏逊这个选择却是理解当时他父亲的心态。

 苏辙在颍川,当年旧人陆续故去,信函通得多的就是潘易岭。潘易岭当年能为女婿的私事去找苏辙帮忙,两个人就关系匪浅。苏轼把自己葬在清寨,苏辙曾有意北上,只是当他察觉杨家要的是盐定路,打消了这个念头。苏辙作为元佑旧党有数的人物,怎么能跑来定边。他也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哥哥活着时候不北上,死了却把自己送去清寨。苏轼才是最懂杨元奇的人,杨家举家搬迁定边,那个时候他的哥哥就明白杨元奇要做的是不折不扣的将门。在士子的理念中,这实在不是一个好选择。

 杨元奇问:“岳丈,士子以理念相合,武将以义气相投。武将就一定不能以理念相投?”

 潘易岭道:“不行!理念不合士子能分成新旧两党,这之间的恶斗让朝廷彻底分裂。要是武将也是如此,那分裂的就不仅是朝堂,而是整个大宋朝。士子之间尚且如此,拿着刀剑的武将恶斗,其带来的灾祸会比五代十国时更甚。一个附加理念的武将集团远比利益相合的武将集团更难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