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岁月的界河(第2页)
她说得恳切,自认为是站在婆家立场考虑。没想到几天后,她从母亲那里得知,婆婆居然打电话给她母亲,语气委婉却带着指责,说:“亲家母,我们家阿哲媳妇,是不是对她弟弟结婚的事有什么想法?怎么还指点起我们家的安排来了……”
那一刻,林静如遭雷击。一种巨大的荒谬感和冰凉瞬间席卷了她。她这才清晰地认识到,在婆家这个结构里,她始终是一个“外人”。她的好心建议,可以被轻易解读为“别有用心”或“越界插手”。那道无形的界限,原来一直存在,只是她以前蒙着眼睛,不曾看见。
从那以后,林静开始有意识地“后退”。她不再主动对婆家的事发表意见,除非明确询问到她。过年过节,她依旧回去,帮忙打打下手,但不再试图改变任何固有的习惯和安排。给公婆买东西,也从以前的“我认为好”的保健品,变成了更实用的衣物、水果,或者直接包红包。她学会了在婆婆抱怨时,只是倾听,不轻易附和,更不献策。她清晰地认识到一个现实:张淑慧是陈哲的妈,是因为婚姻关系而顺带称呼的“妈”,但她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成为自己的亲妈。
想通了“婆婆不是妈”这一层,林静的心态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她不再奢求和婆婆建立那种如母女般亲密无间、可以肆意撒娇、可以毫无顾忌倾诉的关系。她放下了不切实际的期待,也收回了过度付出的热情。她们之间的关系,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一种基于尊重和距离的“相敬如宾”。
她会在婆婆生日时,和陈哲一起挑选礼物;会在家庭聚会上,礼貌地交谈;会在婆婆生病时,前去探望,尽到作为儿媳的本分。但她不再会因为婆婆的一句评价而辗转反侧,不再会因为婆家的纷争而劳心费神。她把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小家庭、以及远在千里之外的亲生父母身上。
这种转变,并非一朝一夕完成,也经历过内心的挣扎和外界的审视。有时母亲会打电话来,担忧地问:“静静,你和你婆婆没事吧?怎么感觉你最近回去得没那么勤了?话也少了?”林静只能苦笑,无法向传统的母亲彻底解释清楚这种基于“清醒”的疏离。在有些人看来,这或许是“凉薄”,但只有林静自己知道,这是她用十几年时光和无数次微小的伤痛,换来的自我保护与和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