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争分夺秒(第3页)
“从阿郎昨天说的消息来看,朝廷军败了。叛军的气焰定然高涨,而朝廷的威望进一步降低;此后要想平定叛乱,付出的代价显然比之前更高。若是再败、若是再折损几万羽林军,我朝显然如阿耶和伯伯所说那般,离分崩离析不远了。”
分析至此,俊俏的脸儿已为肃色笼罩:“对此,阿郎理当有所准备才是。休要因李相州父子的承诺而做出不利自己的预判。”
卫铉听得深以为然,据李士定透露出来的军情来看,鲜于修礼此前十分畏惧朝廷,他所采用的战术战法十分保守,每走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然而朝廷五万羽林军的惨败,使鲜于修礼和麾下将士看穿了朝廷外强中干的本质。接下来,鲜于修礼为首的叛军一定会放开手脚,被动的心态也变为主动,一旦定州元深、瀛州元融、北讨大都督源子雍再败,河\/北诸州全完了;而后,又会带来一连串恶性反应……
“面对这种大事,我不会冲动做蠢事,娘子大可放心。”卫铉说道。
尔朱英娥应了一声,又问道:“授课博士可有眉目?”
比起母亲尔朱氏,父亲尔朱荣无疑更加宠爱、更加娇惯尔朱英娥,不过父亲百分之九十时间都在外面,所以她是在尔朱氏教育中长大。母女二人虽然不时争执,可尔朱氏温柔贤淑、观念与汉家贵妇无异,其理念一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尔朱英娥,导致尔朱英娥骨子里与母亲没有区别。所以别看她平时嘻嘻哈哈、大大咧咧的;可是一旦遇到大事,她就会本能遵照母亲传授的妇道和规则,慎言慎行,而不是无理取闹;此时若非卫铉不断鼓励,她不会贸然说这么多。
卫铉道:“诚如娘子所言,县学和四门学博士无须太高文化素养,既如此,便将斥候军的叔伯长辈尽数调来上党定居好了。”
尔朱英娥双眼一亮,急着问道:“我记得,阿郎募集的一千斥候都是道士,他们的长辈识字么?”
“应该都识字,不然的话,这一千名斥候也不会成为文武双全、能书善画的人才了。等他们的长辈到了上党,我再从中挑出识字之人当博士,此后按文化水准分配为县学和四门学博士。”卫铉笑着说道:“而且论起灌输忠诚、道德等信念信仰的本事,我们道家其实不比佛门差。若是他们为博士,并且向学子灌输忠诚等信仰观,效果绝对比普通读书人好。”
卫铉默然一会儿,须臾叹息道:“倒是将士们的家小十分麻烦。骁果军战兵辅兵要么恒州人、要么是汾州人,另有一些人是太原郡人,上党籍士兵却是极少;若不能让他们一家团聚,迟早要出事。”
“将心比心的说,如果我是士兵,如果看不到自己家小平安,是无心训练、无心作战的。”尔朱英娥很清楚骁果军的情况,她沉吟片刻,说道:“骁果军恒州籍士兵最多,次之是太原籍,其后是汾州中北部籍。但他们如今都是军户,其家小既不用交税,也不用服役;对于当地官府而言,不仅没有多少用处,反而是负担。若阿郎把将士家小迁来,当地官府反而平白获得田地、牧场,他们定然乐见其成。关键还是手上有没有足够的田地分配。”
“田地多的是。”卫铉说道:“我除了从冯氏手中收回大量良田土地以外,还从郡府、五县的贪官污吏手中缴获了许多田地,哪怕依制均分给三万多户完整人家、以及冯氏割让出来的奴仆之家,那也还有很多。甚至就连房子都不用重新修建,这是因为冯氏交出六座下县一般大小的坞堡,另从冯彻手上拿下了一座,而属于贪官污吏的田庄、村落也有几十座。问题是大都督答应么?”
尔朱英娥久久无语,她发现卫铉有时很奇怪:他有时就像是来自异国他乡的人一样,面对一些耳熟能详、人尽皆知的习俗之时,竟然一无所知、茫然无措;这一回也是如此。
她想不出所以然,还以为卫铉是长在深山道观所致。于是解释道:“这样的迁徙时有发生,在我大魏十分常见。阿耶因为募兵和作战等等原因,曾经多次把士兵的家眷迁徙到肆州、并州,他肯定会答应的。不过你要把将士们的详细地址写出来,以便各郡各县一一收拢。”
“此前就登记好了,只要按郡、按县分好捆好即可。稍后,我就通知下去。”卫铉心知此事不但要请示尔朱荣和元天穆,与恒州和肆州、汾州官府沟通好,还要派兵前去接应;与此同时,上党这里也要做好接纳以及分田准备。一一累计起来,又是一项大工程。
定下来后,卫铉不再逗留,前去官署与文武要员商议教育、迁徙议题;只要一一议定,便可将此喜讯告诉军中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