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定南北朝碧海思云

第183章 和太后交笔友?(第3页)

 《弟子规》同样是琅琅上口,列述了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 

 尔朱英娥看完这两篇文章,再经知书达礼的冯妙音点拨,心知一旦传来,必将风靡天下,成为《千字文》一般的启蒙读物;而卫铉也将凭两篇文章名扬士林、名载青史。 

 试问作为卫铉未婚妻的她,又如何不激动? 

 “有这么夸张么?”卫铉故作不知个中威力,目光看向一旁颇为拘谨冯妙音。 

 他前世的生活在知识喷涌、网络发达的年代,可他既不喜欢哗众取宠的低俗的短视频,也不喜玩游戏;他平时喜欢拿诗词歌赋、文章名篇练字,安安静静的享受不多的闲暇。他也没有刻意去背诵,然而字练多了、久了,便把诗词歌赋、文章名篇记在心上。 

 几天前想着既然要办学,一篇《千字文》远远不够,于是他就把有所截删减的《三字经》、以及《弟子规》写了出来;并且用小故意的形式写出《三字经》涉及的人物及其亮点,以便老师讲解,以便孩童视之为榜样,并加以崇拜和学习。 

 至于《千字文》和《三字经》、《弟子规》的深远影响,当今世上没有一个人比他清楚。 

 迎着卫铉灼灼有神的目光,冯妙音一张俏脸红若胭脂,嗫嚅道:“河东公,《三字经》和《弟子规》都是千古雄文,我没有夸大其词。” 

 卫铉心中有数,只是微笑道:“承娘子吉言。” 

 冯妙音抬起一双明眸,鼓起勇气道:“可惜河\/北动荡不休,两边联系不便,不然我抄录一刻,请族中长者点评一下。” 

 正如卫铉在军营之所想:名宿好的“点评”乃是一名士子名扬天下、步入仕途、长官发财的捷径,再加上现行的选官制度如同为名门世家量身打造,所以名门世家特别喜欢举办文会诗会。今天我清河崔氏在文会上给你赵郡李氏子弟好评和举荐,你李氏明天也要给我崔氏子弟好评和举荐,如此便能联手瓜分有限的官职,诚可谓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本有此心的卫铉听得心头一动,问道:“冯娘子,据我所知,名宿只是点评名门子弟、士林才俊,我是军人,他们会点评吗?” 

 冯妙音寄人篱下,说话都是小心翼翼的,在她说这话之前,自然周详考虑过,她轻声说道:“从名门出来的名宿确实怀有门户之见、门第之见,他们不会轻易点评与己无关的外人。不过他们向来爱惜羽毛,要是点评某篇文章,就能郑重以待,以免失去来之不易的大好名声。” 

 “一旦遇到世所罕见的诗词文章,他们也会抢点评、作序。而河东公的《三字经》和《弟子规》注定名载史册,他们为了与河东公、文章一起留名,一定打破门第之见,争着抢着点评、作序。况且河东公是河东卫家人,岂能和一般军户比?” 

 一旁的尔朱英娥“哼”了一声,心里显然瞧不起“沽名钓誉”的名宿。 

 卫铉倒是觉得相当好,按冯妙音所说来看,当代名宿名师价值观和名利观于已有利、于国于民有利,其实蛮好的。他们虽然好名,可是由于不愿死后遭受千夫所指、遗臭万年,故而绝大多数都有节操、有风骨。 

 卫铉了解了个中门道以后,便想搭上牛炸天的“笔友”。而且南北双朝什么都在比,无伤大雅的文学艺术更不例外;当初周兴嗣一夜写出《千字文》的时候,萧衍第一时间想的不是推广,而是立刻亲笔誊写一份,送给魏朝皇帝,他的书信当中,不乏调侃之辞,令魏朝中枢大失面子。 

 只要胡太后在中枢公示《三字经》和《弟子规》,不愁没有名气,说不定她还让人誊写一份,送给萧衍,以示魏朝在文学方面也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