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只想马儿跑(第2页)
孝文帝改革时,臻于完备的尚书省下设三十六曹,其名有吏部、考功、南主客、北主客、殿中、直事、驾部、仪曹、骑兵、都兵、都官等等,尚书省主官为尚书令,部属有左右仆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等,其中尚书令为从一品上、仆射为从一品中。
太和二十三年,孝文帝再次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尚书令降为正二品、仆射降为从二品上。宣武帝元恪即位后,正式施行,并成为固定制度。
如今的尚书令是元徽、尚书左仆射是元彧、尚书右仆射是杨津的兄长杨椿。不过杨椿现在以卫将军之职,出任都督雍南、豳二州诸军事,与萧宝夤、元恒芝在关中平叛。
尚书省官署位于皇城中部的东方。一群中枢高官在元徽、郑俨、元悦等人的主持下,正自商议驰援河北之事。
朝廷
昨天已经决定任命相州刺史李神为大都督,总揽河北部诸军事,并且由尚书左丞元孚率四万精锐北上助战。但出兵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兵甲粮饷更是重中之重。
尚书左丞元孚兼副都督,他对尚书令元徽、中书令郑俨给出的方案都不满意,气得大闹了一场。
元徽的意思是从国库拨出钱粮,分成三次给。这分明就是扯淡,因为中枢的钱粮向来如此:如果不是一次到位,你就千万不要指望它还有后续,所谓的分三次给,完全就是糊弄不懂个中门道的人,而元孚久在中枢,岂能不知其中的门道?
中书令郑俨及其麾下的中书舍人徐纥都是胡太后面首。而养面首这种事在魏朝内宫其实并不少见,就连贤名在外的冯太后也不例外,而且冯太后耍的还是“兄弟花”。
这两代面首相同的特点是长得好看、位高权重,本人也有一定能力;郑俨自也如此,他的主张比元徽更干脆、更不要脸,直言河北土地肥沃、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并不缺少几万大军的钱粮军资,让李神和元孚自己在河北诸州郡想办法。
大司马元悦的意思和郑俨相同,他在郑俨所说的基础之上,再以元深、元融、卫铉为例,对元孚说别人都不用朝廷操心、不用朝廷出钱,而且打得相当厉害。怎么换成你们和元琛、长孙稚、源子雍、元彝之后,竟然全都狮子大开口了呢?
元徽和郑俨、元悦其实知道事关河北安危、事关能否收复河北全境,万万不能大意。而且他们的权力都是来自胡太后,心中更不希望被卫铉压制到幽州和燕州的杜洛周、葛荣卷土重来。但是六镇之乱暴发至今,几乎年年有战事、处处有战事。
而且南梁这些年也不断派兵进攻魏朝。萧衍在葛荣席卷定州、瀛州之际,趁着魏朝京畿要地人心惶惶,令背叛魏朝的安西将军元树率领大军出征寿春,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李长钧修筑两城,与一个名叫陈庆之的文官抗衡。
陈庆之一举攻陷二城之后,于十一月将李宪困于寿阳城,迫使李宪献城投降,陈庆之入据其城,随即联合元树攻克五十二座城池。而他从一介文官变成了战功赫赫、名扬天下的统帅。
所有这些战事以及发生战事的地方,年年要兵、要钱、要粮,使中枢的军队、钱粮如同雪花一样洒了出去。当然不说能花得不值,毕竟遏制了叛军、南梁进一步扩大的步伐。
元孚这回一共讨要三十万贯钱、三十万石粮食。那三十万贯钱并不在用兵的预算之内,他也不打算带往河北;而是用来弥补欠下羽林军的抚恤金。羽林军在元琛和长孙稚、元融、源子雍的带领下,死伤惨重,然而朝廷一直还没有给足抚恤金,至今还欠三十万贯,导致将士们士气萎靡、厌战拒战。
元徽和郑俨、元悦都清楚元孚的苦心,然而朝廷本来就穷,现在时间又紧,哪能迅速拿出这么多钱?
“尚书令、中书令、大司马。”元孚语气沉重的说道:“羽林军将士正睁着一双双充满期望之色的眼睛,一个个都盼着朝廷给袍泽发放抚恤。若是朝廷不发放,他们不可能勇往直前。所以我们应该先把这份钱给补上,从而让即将出征的四万将士看到希望,士气有所恢复。”
“朝廷每次派兵北上,每次都给足了粮饷,没少将士一钱一粮。”郑俨由于是胡太后的面首,故而名声和口碑都很差,他唱着红脸在前方冲锋:“朝廷现在也没钱,谁落下的债,就让谁去还。”